乾清宫中,高务实面对朱翊钧的询问微微摇头,道:“今日是沈阁老执笔,因此臣尚不曾得知日本使臣上表之事。”
“哦?”朱翊钧显然有些意外:“那这个什么……源秀忠,他上表这件事竟然也没提前与你有所商议?”
朱翊钧口中的“源家康”就是德川家康,“源秀忠”就是德川秀忠。这算是大明这边的习惯称呼,就好像历史上大明的《平倭诏》中把丰臣秀吉称呼为“平秀吉”一个道理,大抵是因为中国没有“苗字”一说,因此只认姓氏。
之前解释过德川家康全名“德川次郎三郎源朝臣家康”中具体各词的意思,这里就不复述了,总之“源朝臣”就代表他的姓氏为“源”。而日本各大名虽然苗字甚多,但若论“姓氏”,反而只有源、平两姓。当初丰臣秀吉既然不是“源朝臣”,大明的平倭诏里自然就给他归为“平朝臣”,称呼他为“平秀吉”了。
高务实继续摇头,道:“臣这些天一来庶务繁忙,二来寄居宫内,是以让家中随从将各类拜访皆尽推掉,德……源秀忠或许有投帖拜访,也或许没有,总之要等臣待会儿问一问下面的人才能知道。”
朱翊钧立刻道:“那多半是他求见不得……日新,这些天真是辛苦你了。”
“此臣分内之责,不敢言辛苦。”
朱翊钧点了点头,思索着道:“日本之事,自朝战结束就由你全权处置,源秀忠对此自然也心知肚明,但即便如此,他仍在没有明确争取到你同意之前就忍不住上表向朕请求,可见其对此有迫切需求……你以为然否?”
高务实沉吟片刻,道:“皇上,恕臣直言,此事颇有些蹊跷。”
“如何蹊跷?”朱翊钧追问道。
高务实道:“若说日本国内尚有一些不肯安分之辈存在,臣是同意的,源秀忠之父源家康需要考虑这些事,那也在情理之中。
可是据臣了解,即便那些仍有反意的藩镇联起手来,源家康也有足够的力量去荡平。甚至退一万步说,哪怕源家康阴沟里翻了船,不知为何打输了平叛之战,其实也不打紧,臣对此还有另一手准备……”
“你说的另一手准备,就是你在日本布置的数万家丁?”朱翊钧忽然接过话头,似笑非笑地看着他问道。
“皇上说‘数万家丁’,真是把臣自己都吓一跳。”高务实还真笑了起来,但马上否认了皇帝的“指责”,道:“皇上,朝廷中通常所指的家丁,都是边帅边将们身边的精锐部曲,可臣布置在日本的所谓家丁,能与之相提并论的可远没有数万之多。”
朱翊钧微微挑眉,道:“是么?可是朕却听说,你在日本布置了三万精兵,其中关东三崎城与玉绳城附近,驻军约一万三千人;九州岛清水城方向,驻军约九千人;近畿大坂、堺町方向,驻军约八千余人,三方合计正好三万。怎么……朕这消息有误?”
高务实听得暗暗吃惊,心道:这下可真是小觑了我这位皇帝发小,我还以为他对日本这种蕞尔小国根本懒得关心,却不料他不仅关心,甚至把我布置在日本的力量都探查得明明白白……
只是,这究竟是他主动要求锦衣卫去日本查探的,还是锦衣卫中有人欲以此为进身之阶,先去查探清楚再来报告给他知晓的呢?
私下里已经开始头脑风暴的高务实,依旧保持了一贯的演出水准,一脸惊喜地笑道:“呀,皇上居然还关心这些细节?那请容臣自夸两句:
其一,日本国内确实都以为臣在日本放了三万精兵,因此各方忌惮,都不敢质疑臣代表大明向他们提出的各种要求;其二,这所谓的三万精兵,其实只有堺町、大坂那八千人算是有我大明边军八九成的实力,而其余两万多人,都不过是京华各处护厂队、护矿队的水平,也就是民兵一类。”
朱翊钧听他这么一说,果然颇为意外,诧异道:“竟是如此?可朕听说,这三万人武备精良,尤其是火炮火枪配备齐整,甚至还有部分精锐骑兵,所骑皆为良驹……”
高务实哈哈大笑,道:“皇上可知董卓入洛阳之故事?”
“此事朕自然知晓。”朱翊钧说着,顿了一顿又摇头道:“不过朕不知你想说的是什么。”
高务实便道:“董卓在进入洛阳时,首先命令自己的士兵在白天进城,晚上偷偷溜出城外,第二天再大张旗鼓地进城,连续几天都这样做。洛阳城里的人不知道内情,以为董卓的兵力在不断增加,从而对董卓产生了畏惧。
与此同时,董卓还通过收买和拉拢洛阳城内的军队,进一步巩固了自己的地位。他收买了何进残党——如其兄弟何苗控制的部曲,并利用吕布杀死了执金吾丁原,吞并了丁原的部曲,从而大大增加了自己的兵力。
臣在日本所为,与董卓当年有些类似,但也不完全一致。首先,臣早就调拨过数千精锐,当初屯驻三崎城,并且曾要求源家康、源秀忠参观过他们演武,让他们知晓臣手下武力之精锐。
然后臣开始调拨实力一般的护厂队、护矿队入驻日本,且为这些部曲配置了与此前精锐大差不差的武器装备,让源家康等日本藩镇以为这些人都是精锐。
与此同时,臣用大明对付土默特等部的手段,收买并降服了诸如九州岛津家之类数家在日本颇有实力的藩镇,用以形成威势。
最后,臣鼓动日本内战双方开战,又同时向双方提供武器弹药、粮草布帛,通过调拨给他们这些物资的先后、多寡来左右战场局势,等他们将自身潜力消耗殆尽,臣再给予其中一方足够形成压倒性优势的物资,让内战顺利结束。
以皇上之圣明,自然看得出来,经此之后,无论胜利一方还是失败一方,都会摄于臣所拥有之力量——臣在他们看来是既有强大武力,又有无穷物力,他们岂敢不服?
然而事实上,臣所拥有的真实武力不过就那八千精兵。至于物力么……呵呵,臣在日本花出去的每一文钱,最后自然都是由他们日本人自己出的。”
朱翊钧听得目瞪口呆,愕然半晌之后才不得不感慨:“兵者诡道也,兵者诡道也!朕今日方知此中真味!”顿了一顿,又补充道:“似这般,方可谓之曰‘四两拨千斤’啊!”
高务实拱手笑道:“臣谢皇上夸赞。”
朱翊钧摆了摆手,似乎是刚才这番对话让他对日本局势真的有了点兴趣,干脆道:“此前朕对日本也没太过关注,此番既然有事,日新不如把日本相关情况与朕一并说了,也免得朕面对源秀忠这份上表一头雾水。”
高务实略微沉吟,缓缓道来:“陛下,日本内战虽已结束,但其国内局势依然波诡云谲。自日本内战以来,我大明的策略始终是以稳定为主,通过适当的干预,确保日本局势不会对我大明的东疆安全构成威胁。”
“日本内战之前,因丰……平秀吉之死,以至中枢无力,藩镇割据,战乱一触即发。彼时臣作为负责日本方面之大臣,先是采取了谨慎观望之态度,同时通过经济等方面之侵入,逐步增强对日本的影响力。随着内战的推进,源家康逐渐崭露头角,其势力逐渐壮大。臣代表大明适时地表达了对源家康的支持,这一策略有效地促进了日本的统一进程。”
“内战结束后,日本虽然名义上取得统一,但实际上各地大名的势力依然有不少根深蒂固者。其中又有如毛利辉元、上杉景胜等大名,因战后利益受损而心生不满,但他们的力量已不足以对源家康构成实质性的威胁。
源家康虽然在本土思想上有所坚持,但臣看得出来,他心里其实也很明白,与大明为敌,对日本而言绝非明智之举。因此,他在行动上,还是会尽可能与我大明保持一致。
至于源秀忠今日之表……臣以为如今日本国内的守旧力量虽然强大,但他们对于大明的实力已经有了充分认识,尤其对于经济、文化和军事相关的各类技术,也有一定的渴求。臣以为,通过适当的文化交流和技术传授,我们可以逐步影响和改变他们的观念,使他们更加倾向于乐意接受大明的命令。”
“你认为可以允许日本派遣学子前来大明学习,甚至进入大明军事学院?”朱翊钧问道。
高务实道:“日本内战的结束,也意味着日本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在这个时期,日本需要稳定、需要重建,这就为我大明提供了一个绝佳的机会。通过经济援助、技术交流和文化影响,我们可以进一步巩固对日本的影响力,使其成为我大明东面大洋之桥头堡。”
“桥头堡?”朱翊钧蹙眉道:“日新此言何意?”
高务实道:“陛下,日本虽小,但其地理位置颇为重要,是我大明东出太平洋之门户……臣的意思是,若日本掌握在大明之手,则大明不仅海疆无忧,且进退自如。倘使反之,如日本为我大明仇敌,亦或被另一外来强敌控制,则我东部沿海俱要面临威胁。
我东部海疆不啻万里(现在包括外东北和朝鲜半岛了),处处设防岂是道理?但若能妥善处理日本事务,使其成为我大明海疆之藩篱,对我大明的长远利益有着不可估量的重要价值。
故而,微臣建议,对于日本的局势,我们应当采取稳妥之策略,既要展示我大明的宽容和大度,不要一上来就强迫其如朝鲜一般内附,但同时也要保持必要的警惕和控制,确保日本局势尽在掌握之中,为我大明的繁荣稳定增添一份力量。”
皇帝听后,微微颔首,眼中闪过一丝赞赏之色,他沉声道:“日新所言甚是,万里海疆岂有处处设防之理?昔日皇祖父嘉靖朝时,倭寇对我大明造成的破坏还历历在目,朕绝不会让旧事重演。”
高务实对朱翊钧后面这番话深表赞同,连连点头。嘉靖年间,倭寇的袭扰确实给大明的海防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倭寇主要由日本的武士浪人、海盗以及一些中国的海盗和走私者组成,他们利用沿海地区的复杂地形和广阔的海岸线,对大明进行了频繁的掠夺和袭击。这段历史确实表明了“处处设防”的极大不利:
大明的海岸线极其漫长,如果要做到处处设防,需要投入的兵力、财力和物力是巨大的。而且,由于海岸线过于广阔,即使投入了大量资源,也很难保证每一个地方都能得到有效的防御。
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如果尝试处处设防,必然会导致资源的分散,使得每个防御点都难以形成足够的防御力量。这样不仅效率低下,而且容易让倭寇找到防御的薄弱环节进行突破。
同时,长期的处处设防需要大量的军费开支,包括士兵的薪饷、武器装备的维护更新、防御工事的修建等等。这些开支对于国家财政来说无疑是沉重的负担,而且很难在短时间内看到明显的成效。
由于海岸线漫长,即使在某些关键点设立了防御,当倭寇袭击某个地区时,其他地区的防御力量也很难迅速调动过来进行支援。这就使得防御力量的反应速度变慢,难以有效应对突发的袭击。
但倭寇的袭击往往又偏偏就是突然而迅速的,他们可能会选择防御力量薄弱或者意想不到的地点进行袭击。处处设防虽然看似全面,但实际上很难预测和防范所有可能的袭击地点。
如此一来,长期的军事紧张状态和高额的军事开支势必要影响沿海地区的经济发展。商业、渔业乃至手工业等经济活动,都可能会因为安全考虑而受到限制,从而影响整个地区的经济繁荣。
因此,从嘉靖朝被倭寇袭扰的历史就可以很明显的看得出来,“处处设防”不仅成本高昂,而且效果有限。
相比之下,采取更加灵活和有针对性的防御策略,比如加强情报收集、提高快速反应能力、加强沿海地区的联防联控等,虽然可能会相对更加有效和经济,但依旧处在“治标不治本”的状况之下。
可是如今,大明就有了新的战略选择空间,通过控制日本来消除倭寇的威胁,就是一种更为主动和长远的策略。
至于高务实所说的“(日本)亦或被另一外来强敌控制”,这一点朱翊钧倒没什么感觉。毕竟他不知道什么“大航海”、“地理大发现”、“工业革命”之类,很难想象有什么力量能跨越重洋来控制日本,进而威胁大明。
不过他也不至于因此否定高务实的说法,毕竟高务实说的只是某种远期可能……既然是远期,那你说可能就可能呗,朕也没必要为此驳了你的面子。
“日本之事,朕依旧交由你来妥善处理。务必要确保我大明的东疆安宁,同时也要让日本真正成为我大明的助力,而非隐患。”
“臣遵旨。”高务实肃然拱手。
——
感谢书友“书友20210301106502671814”、“doni”、“迦楼罗娜迦”的月票支持,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