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
关灯 护眼
沧桑文学 > 不明不清 > 076 见不得光的手段

076 见不得光的手段

    “你是怕朝臣们私下里联合起来与朕作对,阳奉阴违?”洪涛本不想搭理的,太不涨眼力见了,好歹等我把歌唱完再说嘛。

    可是让个六十多岁的老太监迈着小碎步、低头弯腰的跟着快走又不太落忍,干脆还是把话挑明了吧,免得让身边的人整日提心吊胆。

    “奴婢正是此意,万岁爷有所不知,当年先帝爷没少吃亏,他们……他们……”

    见到皇帝心里明白,陈矩总算是舒了半口气,但另半口依旧吊着。别的皇帝如何处理和朝臣们的关系他没见过,可万历皇帝与朝臣们争斗了半辈子,且赢少输多,他不光亲眼所见还牵扯其中,经常弄得里外不是人。

    “他们很无耻、很龌龊是吧?没关系,只要没有外人想说就说,朕不会因言降罪,也不认为只靠讲道理就能让朝臣们心服口服,对待无耻小人只有一个办法,你知道是什么吗?”

    对于陈矩的提醒洪涛还是比较欣慰的,总算没看错人,这个老太监多多少少还是偏向自己一边的,同时也就保证了东厂的大概立场。

    既然下属掏心掏肺讲了真话,那当领导的也不能全玩虚的,适当的说几句实话不光没危险,还能增进互相之间的感情和信任感。

    “……奴婢愚钝,不知!”看着满脸诡异笑容的年轻皇帝,陈矩有些怀疑自己是不是老糊涂了,和前两年的太子比起来眼前这位明显像换了个人。

    “很简单,比他们更无耻、更卑鄙、更龌龊……嘿嘿嘿,我给你提个醒,明年是哪一年?朝中有什么大事?”

    虽然这辈子只是魂穿,身体完全没带过来,可很多习惯还是顽固的追随着,比如在讲解的时候提问,启发受教者自行思考。

    “今年是景阳二年……朝中的大事……万岁爷要选妃了?”

    陈矩低头想了半天才含含糊糊的找到一个称得上大的事情。他好像不太适应此种说话的方式,万历皇帝可没这么多闲工夫和太监聊天,有事说事,大多都用命令口吻。

    “按照惯例,明年初是我朝第一次外察,再有两个月各地官员就要陆续进京了。”

    一说大事就想着让自己多娶老婆,然后多生儿子,古人顽固的观念洪涛也无法扭转,干脆还是别思考了,直接说答案吧。

    “……万岁爷要以官员任免逼迫百官同意消减宗室待遇?”

    闻听此言陈矩浑身就是一震,看向皇帝的眼光里又多了一层含义,好像是鄙夷,或者叫轻蔑。这么简单的办法如果奏效,万历皇帝也不会被怼得十几年不上朝。年轻就是不靠谱啊,还自以为是。

    “你觉得这就叫无耻卑鄙!”结果皇帝的表情更夸张,用满脸的不可思议提出一个很值得深思的问题。

    “奴婢……奴婢……”这下该轮到陈矩不知所措了,嘴张了又闭上,闭上再张开,结结巴巴的就是说不出整话。

    “陈矩,你提督东厂,算朕的左膀右臂,万万不可如此想。东厂是朕的耳目和爪牙,对付的是朝中官员。想做好这个差遣就要比他们更卑鄙更无耻更小人,这一点非常非常关键!”

    看着老太监手足无措的样子,洪涛的好心情顿时烟消云散。光忠诚有个屁用,以能力佐之才是好帮手。很显然,陈矩在四平八稳方面没毛病,可是在阴险歹毒一项上就有差距了,让他掌管东厂好像不太合适。

    “万岁爷恕罪,奴婢无能……”听闻此言陈矩双腿一软跪了下去,磕头如捣蒜。

    这些话听在他的耳中完全是另一个意思,如果皇帝对自己的工作不满意很大可能就意味着撤换,没了司礼监秉笔的职务,一个老太监在宫里就等于是废物了。

    “起来!朕多次说过在内廷不要有事没事就跪拜磕头。王安,你可知朕要如何利用外察与百官斗法吗?”

    走得好好的,侧后方突然跪下一个,彻底破坏了心情。洪涛只能板起脸装严肃,没辙,太监们包括大部分官员就吃这一套,你要是和和气气的与他们说话,再带上点微笑,就等于骂人。

    “……奴婢以为万岁爷会拿官职当筹码,与内阁大学士们做交换。”

    王安虽然也是太监,可他在皇帝身边的时间比陈矩多很多倍,被皇帝教育的次数也多了很多倍,逐渐把以前的习惯改过来一些,也更能理解皇帝的意图,略作迟疑就给出了答案,且说着没什么心理负担。

    “你看看、你看看,陈矩,你教了个好徒弟,将来一定能继承衣钵。这样,你先去内阁与几位大学士把朕的意思透露些,要婉转也要清晰。大概有个三五日,这件事就该见分晓了。”

    如果不是因为自己根基尚浅,洪涛真想把田义和陈矩都撤换下来。不是他们不够忠心,也不是不够努力,而是思路太不一样,或者说太正直了。

    看起来万历皇帝之所以被朝臣怼得生活不能自理,除了个人问题之外,没有比较靠谱的帮手也是重要因素。想靠田义和陈矩这样中规中矩的太监与满身都是贼心眼的官员们斗法,胜率太低了。

    所谓外察,就是中央政府对非两京、顺天府、应天府官员的定期考核,通常是三年一次,包括布政司、按察司、府州县等行政机构和太仆寺、都转运盐使等专务机构的官员。

    届时除了云贵、两广路途比较远的地区,所有接受考核的官员都要进京。先由各部门考核,再由都察院复考,最终把结果交给皇帝决定黜陟。

    由于万历皇帝多年不上朝,甚至不理朝政,考察京官的内察和考核地方官的外察已经被荒废了好久,从京城到地方严重缺乏官员。

    景阳皇帝登基之后,听从内阁建议批复了一些官员上任,数量仍旧不足。眼看一年将满,正是恢复内外察的好机会。从年中开始内阁就在忙活此事,各种公文不要钱般的发下去,通知需要考核的官员赶紧收拾行李往京城赶。

    为什么王安说皇帝要用外察机会和百官们做交换呢,很简单,不管政绩好坏、官职升降,最终能拍板定夺的只有一个人,皇帝。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