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
关灯 护眼
沧桑文学 > 不明不清 > 389 新人新船

389 新人新船

    “哦……那就等下次吧。礼卿,沈有容这几个月表现如何?”这个回答让洪涛很失望,就像是费劲巴拉挖了个坑,结果猎物没踩。至于说是不是牧民们太不抗打,投降的太早,还是别继续追究了,聊点别的吧。

    “……李参将本就是悍将,思维敏捷且心思缜密又识文断字,只待熟悉过战舰即可登船出海。若是要独立指挥,还得看其对海图的把握程度再定。”

    袁可立本以为今天没自己啥事儿,透过窗户看着院子里的几名太监往一张巨大的桌子上摆弄沙子很是好奇,忽然被皇帝点名差点没反应过来。

    “太慢了,让他直接上船边熟悉边学习,有领航员和参谋盯着出不了大事。朕不打算让他指挥战舰,海图可以慢慢熟悉。”

    听了袁可立的评价,洪涛多少算是舒坦了点。看来历史书上也不全是瞎写,这位曾经与女真、蒙古、倭寇、荷兰人都做过战,且水陆两栖的将领确实有点真才实干。

    “陛下,有了疍民加入,海军目前已无人员羁绊,新式战舰最早也要明年底才能建成第一批,时间上很宽裕。”

    让沈从容加入海军袁可立并不反对,这位老将也算得上久经战阵经验丰富了,且并无太深的派系背景,在海军里担任比较高的职务很合理。

    但他不希望皇帝被眼前的暂时顺利迷住双眼,过于乐观并盲目扩张。还是像以前那样一步一个脚印稳扎稳打,才更利于海军的发展。

    因为海军与卫所、边军、京营的军队有很大不同,最关键的一点就是专业知识比较复杂,没经历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并熟练把握,很难适应新的作战和指挥系统。这时候年岁大、经验丰富反倒成了阻碍,学习时间会比年轻人更长。

    海军自打建立至今只有7年,成长速度可谓有目共睹,基本是从无到有完全新建,已经牢牢掌控了渤海、东海和部分南海水域,不仅护卫了大明沿海地区的安全,还对周边国家给与了足够的威慑力,趋势相当不错。

    从去年突袭升龙府开始,更适合制造远洋战舰的南洋柚木,正从暹罗通过安南源源不断的运抵松江、海河两座造船厂,第一批六艘新式战舰正在加紧建造。

    这种由皇帝亲自设计并命名为秦级的战舰,除了用料更高级之外,还在船体比例、内部结构、船帆形状、索缆系统方面做了全方位的改进和创新。

    更大的长宽比与更锋利的船体横截面,可以提高转向能力与大洋适航性;新增的肋条与加厚的船板使船体更坚固,增加了抗海浪冲击和炮弹攻击的能力。

    最大的改动就是帆,目前的战舰不算船艏斜桁是三根桅杆,布局从前到后是横、横、横加斜,前桅杆和主桅杆各有三层横桁帆,后桅杆是一层斜桁帆和一层横桁帆,船艏斜桁上有两面小支斜索帆和一面平时不怎么使用的大球帆。

    秦级战舰的桅杆布局没怎么改动,但帆型变成了横、斜、斜,前桅杆三层横桁帆,主桅和后桅杆取消了横桁帆,由两层支索三角帆代替,艏斜桁支索帆和球帆保留。

    为什么做这种改动,皇帝做出了详细解答。他说海军旧战舰和大部分欧洲战舰、武装货船,都属于全装帆型,横方帆占主导地位。

    这种帆型非常适合在顺风和侧后风状态下飚高速,推重比高,能装载更多货物、武器和人员。但遇到逆风或者风向不稳定的情况,动力会明显减弱,转向和掉头非常吃力,要不停收放横桁帆调整帆向。

    在阿拉伯海域和地中海南部,还流行着一种以三角帆和斜桁帆为主的帆船,其特点与全装帆正好相反,操作简单适应各种风向,但推重比小,顺风高速性差,不适合用于排水量大的船只。

    秦级战舰的帆型皇帝说叫混合型,说好听点叫博采众家之长,说难听了就是大杂烩。前桅杆的横桁方帆有顺风推重比大的优点,主桅和后桅的斜桁支索帆则继承了三角帆的灵活已操作特性,中庸也。

    对于这种解释,袁可立当场就提出了质疑,如果秦级战舰在顺风的时候不如全装帆型跑得快拉的多,逆风时又不如全装三角帆跑得快转向灵活,这不等于遇到欧洲横帆战舰吃亏,碰见阿拉伯三角帆战舰依旧吃亏,要它何用啊!

    但皇帝的回答很巧妙,也很无耻。他说作战胜负往往不是比谁的优点突出,更多时候取决于谁的缺点少,谁更容易扬长避短。

    秦级战舰在顺风时不如欧洲战舰速度快,但在逆风和弱风状态下速度和转向都占优。遇到阿拉伯战舰,逆风和弱风状态下不够灵活,可顺风性能又成了优势。

    总之一句话,不管对上任何一种风帆战舰,秦级都能找到自身优势并加以利用。剩下的就只能交给舰长、水手和炮手们了,当然还有运气。

    另外减少横帆增加斜桁支索帆,还可以解决目前大明海军的最短板,人员!一艘旧战舰不算炮手,最少也得有70名船员才能满足远航需求,但秦级只需要40名。

    用一半的人手操作同等级战舰,哪怕防御和攻击性能都不变,依旧是大优点。这样一来海军等于扩编了一倍,战斗力增加了一倍。

    同时皇帝还指出一个普遍存在于海军和造船厂工匠头脑里的错误认知,在帆船海战中,战舰的吨位、火炮的数量并不是制胜的唯一指标。

    按照造船、铸炮、航海技术的高低,还有对海权的不同理解,各国海军的发展方向都不太一样。具体到大明海军,船只大小以四千料左右最合适。

    为此皇帝还发明了一种衡量船只大小的新单位,叫做吨。一吨差不多等于1675斤,而两千五百料的新式战舰,约等于240吨的排水量。

    至于说排水量怎么计算,船厂里的大部分匠人都不会用,但没关系,皇帝派了几名内官常驻,啥也不用干,每天就拿着图纸跟在大匠身边,随时随地解答图纸和模型的区别,还有吨和料之间的关系。

    四千料的战舰是个什么水平呢?答案很让人沮丧,即便拉到濠镜澳也算不上大船,但也不算小,属于中等偏上。但听葡萄牙水手讲,真正的西班牙大帆船很多超过了万料,和它们相比,秦级就有点显小了。

    (本章完)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