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
关灯 护眼
沧桑文学 > 不明不清 > 441 日新月异

441 日新月异

    随着五月份的临近,气温逐渐升高,春去夏来,人们脱去了冬装,活动也越来越频繁,各处市集无不人头攒动,熙熙攘攘。

    要问明末京城里什么地方最热闹,既不是东四西四,也不是北城的鼓楼和南城的廊房胡同,而是个叫棋盘街的地方,准确的讲应该叫天街。

    所谓天街位于大明门到正阳门之间,叫做街,实际上是个南北长一百步,东西宽一百步的小广场。由于铺设广场的石头很大,又都是正方形,看上去就像是围棋格子,故俗称棋盘街。

    要问为什么棋盘街是京城最繁华的商业街,原因有两个,首先是地理位置优越。

    它的北面是大明门,南边是正阳门,东边是东江米巷和东城下大街,西边是西江米巷和西城下大街。如果有明代的京城地图,展开之后就能发现,棋盘街基本就是城市中心点。套用军事用语形容,叫做四省通衢、兵家必争之地。

    由于内城的中轴线大部分被皇城占据,东西两个城区的居民若是想互相走动,只有南北两条路可选。要不绕行北安门外,要不就得走棋盘街。注明:棺材和出殡不允许走棋盘街,只能绕行城北。

    而正阳门又是连接内城和外城最主要的通道,且日夜不关。内城的人想去外城,外城的人想进内城,在白天还有玄武门和崇文门可选,到了晚上就只能走正阳门了。

    其次是客源,在网络经济时代讲究流量称霸,而在实体经济时代则是以人流量为先。棋盘街不光是内城和外城的咽喉要道,还是政府部门云集之所。

    大明门的西侧是五军都督府、锦衣卫衙门、太常寺、通政司、行人司;东侧是五部(刑部不在其中)、宗人府、鸿胪寺、钦天监、太医院、翰林院、銮驾库、上林苑监、詹事府和南同文馆,几乎云集了大明中央机构的八成。

    守着一大堆政府部门,在里面上班的除了官员就是皂吏,换句话讲都是公务员,收入必须高且稳定,消费能力强,都是优质客户。

    上了一天班,下班的时候顺便到近在咫尺的棋盘街逛逛,给家里的父母和女人孩子带点零食、买点日用品,再方便不过。或者与三五同僚,趁午休到棋盘街的书摊上看看,买不买的找几本翻翻也是雅事。

    你说你是外地官员,没关系啊,外地官员也有进京出差办事的时候,不管去哪个衙门口,手里不提着点礼物像话吗?

    该买点啥呢,问谁都不如问棋盘街上的店铺掌柜明白。他们常年接待这类迎来送往的客人,只要你说想去哪个衙门、找哪位大人,保准让伱花最少的钱买最合适的礼物。

    有很多这类店铺甚至就是官员家里人开的,在单位里人多眼杂不便拿来拿去,而送到店铺里由掌柜代收就安全稳妥多了。有些不太喜欢的孝敬,干脆就放到店里售卖出去了。

    今日的棋盘街上格外热闹,大清早的就来了不少人。但并没去东西两侧胡同里的商铺转悠,也没有围着广场上的摊位挑选,而是三一群五一伙的挤在西江米巷和广场交汇口,仰着脖子观瞧。

    被围观的店铺挺气派,整整三间门面非常敞亮,柱子和腰一般粗细,青石台阶排了三层,地面磨砖对缝,门窗木饰雕刻精美,一看就是苏杭的细作手艺。

    再仔细看的话会把大部分人吓一跳,所有窗棱后面贴的不是明瓦,而是一层晶莹剔透的东西。看上去像水晶,可是没有拼接的痕迹。这么多还这么大块的水晶,怕是皇帝都找不来。

    琉璃、透明琉璃!有道是卧虎藏龙,棋盘街这地界能人很多,很快就有人认出来了,代替明瓦封闭窗户的不是水晶,而是透明的琉璃。

    别问,大概率出自流光斋,也大概率不会便宜。如果把白银也敲成同等薄厚的片状,估计是买不下来同样大小、同样平整、同样剔透还如此大块的透明琉璃。

    要说还是人家流光斋会赚钱,透明琉璃酒具、茶具卖了近十年,好不容易价格才刚刚下来点,能让老百姓有机会也买回家去过过瘾了,得,又改成玩门窗了。

    有没有人需要?太有了。以往豪门大户都是用贝壳磨制的明瓦贴在窗户上,价格不菲,透光性却不咋地。如果换成透明琉璃,不用想象,眼前就有现成的样板间。从外面看里面,再从里面看外面,两个字,通透!

    买得起买不起?谁问这话谁就是太小看了大明富裕阶层的消费能力。别说只是放在窗户上挡风遮雨,就算全用琉璃造个屋子也照样有人买得起,还不止一两个。

    能在京城最繁华的地界上开店,还率先用琉璃贴在窗户上,这间店铺的东家不仅财大气粗,还得有非常牢靠的后台。否则如此招摇,上午开业,下午就得惹来麻烦。

    店铺东家是谁暂时看不出来,做什么生意的总该很容易分辨。可这次算是赶上怪事了,除了门口匾额上的日月银行四个大字认识之外,没人能看明白这家店到底是做什么买卖的。

    门内两侧摆着圈椅、茶几、条案、花瓶,不像买卖家,倒像是富贵人家的前堂。但后半间屋子被长长的柜台隔断,里面坐着三个年岁不大的伙计,面前摆着纸笔算盘,又像是账房先生。

    “王兄,你就住在左近,可否知道银行是何所在?”

    围观的人群里不乏旬休官员,也被吸引了过来,碍于身份不方便挤到前面打听,又充满了好奇不忍离去。干脆先不逛了,邀上熟识的同僚去旁边茶摊里要上一壶香茗和几样干果,边品茶边闲聊。

    “贤弟,不是为兄孤陋寡闻,是变化太快,应接不暇哦。喏,街对面的陆军总督衙门和总参谋部是个啥章程还没搞明白呢,这边又出个银行,老喽,不中用喽!”

    被提问的官员也就五十出头的样子,远远算不上老,可是面对这间日月银行,他还真说不出个一二三来。上次来的时候,这里还是间小有名气的绸缎庄,几日不见愣是不声不响来了个彻底改头换面。

    (本章完)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