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
关灯 护眼
沧桑文学 > 三国:刘备谋主,谋尽天下 > 第106章 琅琊诸葛,汉代版少年班

第106章 琅琊诸葛,汉代版少年班

    “阿瑾,借到粮米了吗?”略有些焦急的少女声,在院内响起。

    少年加快了脚步,将粮米放下:“嗯,借到了。路上遇到一些饥民,分了些出去,只剩这一袋了,先省着点吃吧。”

    少女不由一跺脚:“阿瑾,你总是将借来的粮米分出去,又频繁的去糜氏的米铺去借粮,宗族的长辈已经很不满了。”

    “嗯,随他们说去吧。”少年没有多解释:“小亮在哪里?”

    少女不由叹气:“还能在哪里?自父亲去世后,小亮每日都将自己关在书房里,拼了命的读书,在这样下去,我担心小亮的身体受不住。”

    少年下意识的握紧了拳头:“均弟退烧了吗?”

    “有好转了,幸有樊先生行医至此,但樊先生并未收取药费。”少女的语气多了几分尊敬之意。

    少年叹气:“樊先生有医德大节,今后若有机会,再偿还这人情吧。”

    琅琊国诸葛氏,自诸葛丰担任九卿属官后,就开始发迹。

    虽然历经起伏,但依旧是琅琊国大族,琅琊国内多有复姓诸葛的。

    少年名诸葛瑾,是前泰山郡丞诸葛珪的长子。

    去年诸葛珪因病去世,留下三子两女。

    长子诸葛瑾,长女诸葛颖,以及次子诸葛亮、次女诸葛琼和幼子诸葛均。

    因为诸葛珪忽然去世,这家中重担就落在了谦厚的长子诸葛瑾身上。

    长女诸葛颖本是待嫁之龄,但又放心不下年幼的弟弟妹妹,接连推辞了好几家的媒妁。

    次子诸葛亮,年少聪慧、伶牙俐齿,虽好读书,但往往只观大略,又喜欢出门跟人辩论,因此常被诸葛珪斥责“顽劣”。

    但自诸葛珪死后,诸葛亮性情大变,不再出门跟人辩论,每日都将自己锁在诸葛珪的书房,翻阅诸葛珪留下的藏书。

    将粮米交给诸葛颖,诸葛瑾来到书房。

    知弟莫如兄,诸葛瑾非常理解诸葛亮的心情。

    三岁的时候,诸葛瑾跟诸葛亮的母亲章氏病逝。

    诸葛珪政务繁忙对诸葛亮少有管教,诸葛瑾又对诸葛亮十分宠爱,以至于八岁之前的诸葛亮,放飞自我,我行我素。

    对传统的一些教条式规则不屑一顾,更向往叔父诸葛玄出游各郡的潇洒惬意。

    喜欢出门跟人辩论,也是受到了诸葛玄的影响。

    也正因为如此,诸葛珪训斥诸葛亮的时候时常带上诸葛玄。

    诸葛珪去年患病,不得不辞去泰山郡丞一职返回琅琊国故居养病。

    但可惜,诸葛珪还是没能挨过去年的冬天。

    临终之时最是放心不下诸葛亮,担心诸葛亮过于醉心于辩术,而忽略掉对知识的基础积累。

    于是以“学不可以已”劝诫诸葛亮。

    学不可以已,出自《荀子.劝学》,意指求学无止境。

    三岁丧母,八岁丧父,再加上诸葛珪的临终劝诫,让一个八岁的少年有些魔怔了。

    推开书房门。

    诸葛珪扫了一眼,然后在角落里寻到了抱着书简专注诵读的诸葛亮,而在诸葛亮身边,零零散散的散落着各类书简。

    默默的将散落的书简拾起来,诸葛瑾的眼神多了几分不忍。

    但诸葛瑾没有惊扰诸葛亮,只是轻声嘱咐了一句:“亮弟,看完这份书简,就出来吃饭。”

    诸葛亮头也不抬,下意识的应了一声。

    退出书房,诸葛瑾的眉头紧蹙:“整日里都只有清淡米饭,亮弟的身子受不了。”

    诸葛瑾挺烦恼。

    虽然宗族中多有人要主动出借钱粮的,但都被诸葛瑾拒绝了。

    对于族中那些长辈的德行,诸葛瑾虽然表面不说,但心中颇有怨忿。

    一群守着先祖殊荣却不思进取的傲慢之辈,整日里这也瞧不起那也瞧不起,又追逐虚名重利,让诸葛瑾颇不耐烦。

    诸葛珪当泰山郡丞后,一个个都凑上来巴结;诸葛珪患病后,诸葛瑾想借些钱粮却又推三阻四。

    最近又想以族中长辈的身份给诸葛颖说媒,因此又开始凑上来大大方方的说宗族能借钱粮。

    若真的给诸葛颖说个好人家,诸葛瑾也不会计较。

    但这说媒的对象,一言难尽,甚至还有让诸葛颖去当小妾的,差点没气得一向谦厚的诸葛瑾拔剑砍人了。

    这也是为何,诸葛瑾宁肯欠糜竺的人情,也不肯向宗族借钱粮。

    琅琊国诸葛氏,除诸葛珪兄弟一家,都烂透了!

    心中有些烦闷的诸葛瑾,走到官道上透气。

    此时。

    一群士子路过,一个个正在兴奋的讨论。

    “平原祢衡这篇《求贤赋》,当真是文采斐然,昔日司马相如之赋,也不过如此。”

    “辞藻只是表面,真正值得在意的是《求贤赋》中描绘的青州玄德公跟冀州子惠公的故事,十里迎贤的殊荣,令我辈士子钦慕啊。”

    “令尊乃琅琊王氏才俊,何不也去趟青州,以令尊之才,青州玄德公必然也会十里相迎。”

    “哈哈,谬赞了!令兄才是真正的俊杰,下邳陈元龙曾言:清修疾恶,有识有义,吾敬赵元达!”

    “王兄过谦了!这次愚弟返回琅琊,便是要劝兄长出仕青州。”

    “.”

    听到士子们的讨论,诸葛瑾不由心中一动,向前行礼:“诸位兄台,在下诸葛瑾,冒昧惊扰。”

    众士子纷纷驻足,打量诸葛瑾。

    “诸葛瑾,好耳熟的名字。”

    “是前泰山郡丞的儿子,素有德行才名。”

    “原来如此。”

    众士子也纷纷回礼通名。

    “临沂人王衡,有礼了。”

    “临沂人王祥,见过诸葛兄。”

    “阳都人赵正,家兄讳昱,素闻诸葛兄贤名。”

    “.”

    见礼后,诸葛瑾询问道:“方才听诸位兄台谈及《求贤赋》,这赋文中的玄德公和子惠公故事,真有此事吗?”

    赵正笑道:“我等自青州而来!这是我等亲眼所见,亲耳所闻,岂会有假?”

    王衡亦道:“当日大风寒冽,玄德公静立于临淄城十里外,只为了迎接子惠公,令人好生羡慕啊。这赋文是子惠公出仕青州治中之后传出来的。”

    “虽有刻意宣传之意,但这也足以说明,玄德公亟需贤才辅佐,因此我等才商议改变行程返乡,向族中长辈回禀。”

    赵正等人,详细的给诸葛瑾述说了在青州的见闻,让诸葛瑾意动不已。

    “诸葛兄莫非也有意去青州?”赵正询问道。

    诸葛瑾轻叹:“我尚未及冠,即便玄德公肯赏识,也不可能让我出仕的。”

    赵正大笑:“诸葛兄,玄德公在青州下达了求贤令,其中有一条便是替未及冠的士子准备的。”

    “青州別驾乃是北海康成公之子,如今在临淄城设官学,邀康成公出任文学,未及冠的士子可经过考核入官学。”

    “刺史府每年会给予五百石的钱粮补助,用于学子安顿家眷!”

    诸葛瑾吃了一惊:“每年五百石,这岂不是跟县令的俸禄都一样了?”

    赵正大笑:“当然不是白给的!学成之后,学子必须在青州担任三年的县令,三年之后任由去留。”

    “只可惜,我今年已经及冠,不然也定然要去临淄城的官学试一试。”

    “不为官职,以为了康成公的教诲啊!”

    待得众士子离开,诸葛瑾久久不能言语。

    这临淄城官学的用意,诸葛瑾已经看明白了。

    用北海郑玄的名头来开设官学,又给予秩比县令年俸的钱粮补助,而条件是学成之后在青州担任三年县令,这是在吸引少年才俊入青州!

    “或许,这是我的机会!”诸葛瑾暗暗握紧了拳头。

    十六岁的诸葛瑾,不论是年龄还是才学,都不足以出仕。

    不出仕就没有养家的钱粮。

    虽然有叔父诸葛玄在帮衬,但诸葛玄同样得去出仕才能有钱粮。

    上个月,诸葛玄去了荆州,准备向荆州刺史刘表讨个外放的官,至今尚未归来。

    诸葛瑾知道诸葛玄的意思。

    但故土难离,诸葛瑾并不想跟着诸葛玄去荆州。

    而如今,青州的官学,给了诸葛瑾留在北方的机会!

    “不论如何,总得去试一试。”诸葛瑾返回家中,跟诸葛颖商议。

    不论是诸葛琼还是诸葛亮,都还未满十岁。

    诸葛瑾能商议的人,也只有诸葛颖了。

    “阿瑾,你是家中长子,这些大事就由你决定吧。”诸葛颖没有反对,只是叮嘱道:“听闻青州贼匪较多,阿瑾伱路上可要小心。”

    诸葛瑾点了点头,心中已经有了决意。

    而在这期间。

    陶谦也得到了刘备的会面邀请。

    “子仲,刘刺史已经答应老夫,将十万饥民安置在东海国。但刘刺史希望跟老夫当面谈,地点就在琅琊国的阳都城。”陶谦心情很不错。

    自从得知刘备赠送糜竺《汜胜之书》《四民月令》和《曲辕犁》后,陶谦就来了心思。

    这东海国地广人稀,正适合安置饥民。

    但这之前,陶谦并不想安置。

    青州的黄巾,有相当一部分是陶谦从徐州撵去青州的。

    陶谦当时没有足够的钱粮来安置黄巾饥民,但也没办法尽数击杀,只能将其驱逐。

    但现在,陶谦看到了安置饥民的好处!

    若是能聚集饥民屯田,有《汜胜之书》《四民月令》和《曲辕犁》在,足以进行大规模的耕种。

    这意味着,陶谦可以得到大量的粮食!

    有了粮食,陶谦才能在徐州有更多的作为。

    就比如讨董!

    上一次,陶谦因为徐州黄巾还有残余,再加上筹措的钱粮也有些紧张,所以没能去酸枣会盟。

    但陶谦对讨董同样很热忱。

    那可是名望啊!

    只要出兵就能得到的名望!

    可出兵也是需要钱粮的。

    徐州的世家豪族,除了糜竺外,都不怎么支持陶谦。

    筹措讨董的钱粮,个个儿哭穷!

    可贩运钱粮去青州赚钱,一个个却跟闻见了血腥味的狼群一般,一个个的都不穷了!

    这钱粮被世家豪族把控,一直都是让陶谦很不爽的。

    如今有了获得大量粮食机会,陶谦又怎么可能错过?

    安置十万饥民,得名望。

    十万饥民屯田,得钱粮。

    巨大的利益诱惑下,陶谦动心了。

    “使君,刘刺史邀请,不能不去,毕竟这十万饥民南下,相应的安置也不是简单事。我跟使君一道去吧。”糜竺按捺住内心的激动。

    刘备的回赠,让糜竺对刘备的敬意更甚了。

    仅仅只是赠给刘备钱粮,刘备就给了糜竺三部足以让糜氏一族更上一层楼的书籍!

    在这个时代,书就是财富!

    而且还是有钱都未必能买的到的财富。

    如此重用的书,刘备说送就送了,丝毫不担心糜竺得了书后,就对刘备爱答不理。

    这份豪迈,这份信任,让糜竺有一种遇到了伯乐的感觉。

    因此,在陶谦说刘备要在阳都城会面时,糜竺直接劝陶谦答应。

    糜竺也想亲眼见见,这在青州有仁义之名的刘备,是否真的人如其名!

    陶谦大笑:“刘备要见面谈,想必对老夫安置这十万饥民是有些质疑的。有子仲前往,刘备必然不会起疑。”

    东海国最有钱粮的人都来了,谁还能疑心陶谦安置不了这十万饥民?

    糜竺思虑片刻,又道:“使君,跟刘使君的会面,我以为可以稍微宣传一番。让这徐州的士民也能知道使君赈抚饥民的仁德。”

    陶谦抚掌大笑:“妙啊!徐州的士民,大抵觉得老夫粗鄙不愿意出仕,这次就让他们看看,老夫不仅能讨贼治军,也能安民治民!”

    如今是初平元年冬。

    徐州的贤士虽然不愿意出仕陶谦,但也少有向南避难的,大抵都还在观望。

    若陶谦能让徐州士民安稳,自然是不会有贤士南逃的。

    毕竟,这徐州若是能安稳,谁又愿意放弃在徐州的家业,背井离乡的去江东避难啊?

    在糜竺的建言下,陶谦跟刘备会面于琅琊郡阳都城、商讨安置十万饥民的事,很快在徐州各郡国县乡流传。

    最近一段时间,刘备的名气在徐州也不小。

    毕竟荡灭了青州黄巾,还传檄徐州,呼吁有粮食的向青州贩运粮米,更是豪言要安置青州五十万饥民。

    再加上各类求贤令的颁布,让刘备的名望大增。

    以至于,当得知陶谦和刘备要在阳都城商议安置十万饥民的事,徐州的士子们再次动容了!

    (本章完)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