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
关灯 护眼
沧桑文学 > 大明从挽救嫡长孙开始 > 第291章 外面的世界

第291章 外面的世界

    陈景恪和朱雄英两人来到乾清宫,恰好碰到朱元璋和朱标正在接见赵秩。

    俩人进来后就站在一旁,旁听他们的谈话。

    主要是赵秩介绍一路上的各个国家:“……天竺一直处于四分五裂状态。”

    “目前大体分为三部分,北部的德里苏丹国,中部的毗奢耶那伽罗国,南部的潘迪亚……”

    “当地多信仰一种名为身毒教的宗教……”

    身毒也是中国古代对印度的称呼之一。

    朱元璋打断道:“天竺不是佛国吗?”

    赵秩解释道:“佛教曾经在天竺北方盛极一时,但很快就没落了,现在只在一小块地方传播。”

    朱元璋很是惊讶,没想到佛国竟然无佛了?

    见皇帝不再说话,赵秩才继续说道:“……天竺普遍采用一种叫种姓制的统治方式……”

    “身份地位天生决定,终生无法改变……”

    “高种姓和低种姓不允许通婚……很多地方的低种姓,甚至不允许用手持刀。”

    朱元璋本来想说,这和北元给人划分等级不是一样的吗?

    听到后面才知道,完全不是一回事儿。

    北元虽然给不同的人群划分了等级,但相互之间并没有严格的限制。

    只要有能力,处在低等级的人可以做官,可以从事各种职业。

    相互之间通婚也很正常。

    而且在实际执行中,也很少会有人把这个挂在嘴皮子上。

    反倒是贫富之间的差别,更加的普遍和直观。

    一等人没钱,在四等人面前照样啥也不是。

    天竺的种姓制度,更加的森严和残酷,双方之间有一条永远无法跨越的天堑。

    可以说,高种姓没有穷人,低种姓没有富人。

    任何一个高种姓,哪怕沦落到乞丐,在低种姓面前也是主人。

    这时陈景恪插话道:“释迦牟尼就是因为种姓制度的压迫,郁郁不得志。”

    “苦闷之下悟道创立了佛教,想要打破种姓制。”

    “只是可惜,天竺的统治阶级明显更喜欢种姓制度,最终佛教势力被压缩到几近灭绝。”

    “反倒是在华夏,佛教绽放了光芒。”

    “不过它之所以能在华夏大兴,还要得益于华夏先贤的改良。”

    “先贤们去除了天竺佛教的糟粕,保留了其精华,又吸取了华夏文化的优良部分,最终形成了今日的大乘佛教。”

    “可以说,大乘佛教在本质上,已经和天竺佛教没有什么关系了。”

    赵秩则有些惊讶,这里面很多情况连他都没掌握,陈景恪是怎么知道的这么清楚的?

    朱标却质疑道:“释迦牟尼佛不是王子吗?应该是高种姓吧?为何还会郁郁不得志?”

    陈景恪解释道:“天竺从古至今就没有真正大一统过,释迦牟尼所在的国家只是个弹丸小国。”

    “说起来是王子,实际权力可能还没有咱们大明的一個县令大。”

    “他的才华在自己的国家没有施展的空间,去别的国家又受到排挤,所以才会郁郁不得志。”

    朱标恍然大悟,道:“原来如此。”

    陈景恪继续说道:“天竺说起来也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只可惜他们的文明经历过至少两次大破灭。”

    “精华已经基本失传,反倒是种姓制这个糟粕被完美的继承。”

    “所以他们没有华夏文明的家国天下思想,统治阶级想的不是以天下为己任,造福万民。”

    “而是想着如何的压迫百姓,如何的保护自己的利益,如何的享乐。”

    “其结果就是,整片大地犹如一滩死水。”

    “民不知有国,统治阶级不知有天下。”

    “但凡有外敌来袭,君主匆忙组织军队抵抗,但凡战事不顺就跪地投降……”

    赵秩说道:“确实如此,当地不论是权贵还是百姓,皆无国家天下观念,对自己的文明更是毫无认识。”

    “反倒是对宗教更加的虔诚,他们的统治基础就是身毒教。”

    之后,他又说了一些天竺的具体情况,来佐证自己的观点。

    陈景恪暗暗与前世的印度情况做对比。

    虽然他不了解这个时代印度的具体情况,但通过前世倒推还是能获得一些信息的。

    最终得出了一个结论,这个国家基本底子,从古至今都没有真正变过。

    只不过在现代文明的包装下,很多东西看起来温和了许多,古代更加赤裸裸而已。

    接着赵秩开始介绍这里的气候等情况:

    “这里气候炎热,多河流平原,适宜农耕……”

    听完他的介绍,众人对这个时代的天竺,有了直观的了解。

    两个词来形容:野蛮,富有。

    朱雄英叹道:“如此膏腴之地,竟然落入此等蛮夷之手,甚为可惜。”

    赵秩只以为他就是单纯的感慨,了解他的人都却听出了画外音,看上这块地了。

    陈景恪脑海里回忆印度次大陆的地图,问道:

    “据我所知,在天竺的南方有一座岛屿名为锡兰,你们上去看过了吗?”

    赵秩回道:“去了,我们首先去的就是这座岛屿,环境也非常好。”

    “岛屿中间是山脉,四周是平原,气候炎热雨水充足,同样适宜农耕……”

    “人口不多,主要分为两个国家,僧伽罗和泰米尔,两国征战不断。”

    “据打探到的情报显示,两国之间的仇恨持续了有千年之久……”

    赵秩只是好奇,他是怎么知道这座小岛的。

    朱元璋、朱标和朱雄英却已经明白,他准备拿这座岛做文章。

    这已经不是第一次了,日本那边的对马岛和佐渡岛,是经营日本的跳板。

    南洋的淡马锡岛,则是经营南洋的核心。

    同样的办法,自然也适用于天竺。

    直接进攻天竺很难,但拿下一座岛屿要简单的多。

    然后再以锡兰岛为基地,经略整个天竺。

    不过这些都属于国家战略了,自然不能轻易对别人说,至少赵秩还没资格知道。

    接下来,赵秩又介绍了后续的进程。

    在天竺呆了数月,做好准备之后他们继续西行。

    一路走走停停,最远到达了佐法儿和忽鲁谟斯。

    陈景恪根据地图推测,佐法儿应该在前世也门和阿曼的交界处。

    忽鲁谟斯是扼守霍尔木兹海峡的要地,属于伊朗的地盘。

    前世郑和第四次下西洋才走到这里。

    倒不是郑和能力不足什么的,他下西洋时期,对国外的了解其实并不多。

    能走到哪,全靠他们一路上收集情报临时决定,大部分时间都花在了探索上。

    速度自然快不起来。

    赵秩他们这次下西洋,因为陈景恪的原因,准备的更加充分。

    从航海技术到人员配置,从物资携带到航海图……都比郑和齐全。

    能走那么远,也在情理之中。

    不过第一次出海竟然就走到了这里,陈景恪还是非常敬佩的。

    他只是动动嘴皮子,赵秩他们是拿着命去做的啊。

    赵秩又重点介绍了中亚的情况。

    而讲中亚,就离不开阿拉伯人、波斯人和伊教。

    那一块区域多荒漠高山,生活条件艰苦,很早以前被雅利安人统治。

    雅利安是波斯人的自称。

    后来穆罕默德建立了伊教,统一了阿拉伯半岛,覆灭了雅利安人建立的萨珊王朝……

    后来他们建立的大食帝国,横扫了整片区域,无数国家和势力被从根本上抹除。

    有一个叫埃及的古老国家,文化书籍全部被摧毁,还被强迫废除了自己的语言文字,全面改信伊教。

    听到这里,朱元璋和朱标眉头紧皱。

    伊教他们自然知道,现在西域多信奉此教。

    只是习惯了佛道温和氛围的他们,怎么都想不到,一个宗教竟然能霸道至此。

    毁灭文化、语言、文字,这就是从根本上毁灭一个文明的过去啊。

    试想一下,如果有人如此对待华夏文明。

    我们创造的所有辉煌,祖先的所有事迹,全部被抹除。

    不论曾经多么伟大的君王,多么繁荣的时代,全部都被遗忘……

    包括我们自己存在的痕迹,都会被抹去。

    只是想一想,都会觉得无法接受。

    陈景恪一直在观察他们的表情,见此暗暗开心不已。

    对于雄心勃勃的君王来说,很多时候危险远比利益更能驱使他们去做事。

    朱元璋就更是如此了。

    当他感受到威胁的时候,会变得歇斯底里,去做很多常人无法理解的事情。

    这种性格利用好了,能让很多事情变得简单。

    比如,让朱棡改变战略目标,比如投入更多资源去攻略西域。

    赵秩并不知道,就这么一会儿的功夫,几人的心思就产生了这么大的变化。

    他继续讲述着自己的所见所闻:

    曾经强横的大食帝国,经历了数次分裂,最终被蒙古帝国所灭。

    现在阿拉伯半岛四分五裂,新兴的帖木儿汗国统治了广阔的区域。

    在略微西边的方向,有一个奥斯曼帝国,也非常的强大。

    不过实力要比帖木儿汗国稍逊一筹。

    不论帖木儿汗国还是奥斯曼帝国,都信奉伊教。

    更准确说,在广阔的西域,基本所有人都信奉伊教。

    不信奉的都被当做异教徒杀死了。

    这些信息都是比较确切的,赵秩说的很详细。

    还有一些信息是道听途说来的,比如关于极西诸国的情报,就比较模糊。

    什么极西有个强大的国家叫罗马帝国,当地人都信奉基教。

    基教的教主为了信仰,曾经号召极西诸国发动东征,与伊教国家进行了长达数百年的战争。

    朱元璋等人已经不是第一次了解外界的信息。

    之前因为陈景恪的原因,老朱还特意派人去打探过西方的情报。

    但受限于信息传递速度太慢,以及消息来源过于不稳定,导致收集到的信息零零散散。

    他们对西方世界的认识是很模糊,很碎片化的。

    包括陈景恪也是一样。

    他对前世的世界格局倒是有一点了解,对世界古代史就所知不多了。

    也是听了赵秩的讲述,再加上前世道听途说的琐碎信息,才有了一个笼统的了解。

    即便如此,也足够用了。

    至少中亚、西亚以及欧洲一团乱麻,对大明来说,这是最乐于见到的局面。

    等赵秩将沿途的大致情况介绍了一遍,朱元璋勉励几句就让他离开了。

    在离开前还给他下了一道旨意:“将沿途所见所闻编撰成书。”

    赵秩自然是欣然领命,就算朱元璋不下这个命令,他也会这么做的。

    著书立传对文人的吸引力可是太大了。

    玄奘去天竺取经,回来编写了《大唐西域记》,到现在还广为流传。

    他赵秩走的地方更远,见过的东西更多,编写的游记也不会差。

    等他离开,朱元璋感慨的道:“外面的世界,比我们想象的还要广阔,还要精彩啊。”

    朱标颔首道:“是啊,不过也比我们想象的更加危险和残酷。”

    “现在我总算理解,景恪为何有如此严重的危机感了。”

    朱雄英雄心勃勃的道:“所以,我们不能等着别人打上门,而是主动走出去。”

    “就算真的要打,也要让战火在敌人的土地上燃烧。”

    朱元璋和朱标都不禁颔首。

    但朱标却提出了另一个难题:“世界太过广阔,就算比较近的天竺,一来一回也要大半年。”

    “我们要如何在当地维持统治?”

    朱元璋笑道:“分封啊!将你的兄弟子孙分封过去,借助他们和外面的人征战。”

    “大明只需要在背后给予他们支持就可以了。”

    朱标一拍脑门,说道:“您看我,都糊涂了……只是,这么做有些对不起他们啊。”

    朱元璋说道:“你能这么想咱很欣慰,看他们个人意愿吧。”

    “愿意去外面打拼的,就让他们去。”

    “不愿意吃苦受罪的,就在安全的地方随便找块地给他们,也算对得起他们了。”

    朱标说道:“也好,大明周边还有不少土地,足够分给大家了。”

    这时,朱元璋看向陈景恪,道:“你小子半天不说话了,可是有什么想法?”

    陈景恪表情凝重的道:“一个很重要的问题,陛下和殿下似乎都忽略了。”

    朱元璋面色也变得严肃起来,说道:“什么问题?”

    陈景恪说道:“宗教,西域和极西诸国都是宗教国家……”

    “宗教具有极强的传播性,如果我们无法应对这个问题,恐怕会被人渗透进来。”

    “佛教东传其实就是一次宗教入侵,后来华夏靠着自身的强大,反过来将它消化吸收。”

    “可这种事情本身就极为的危险。”

    “一个不好,我们好不容易统一起来的人心,就会再次四分五裂。”

    (本章完)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