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
关灯 护眼
沧桑文学 > 朕这一生,如履薄冰 > 第298章 真有意思~

第298章 真有意思~

    ~

    好!家伙~

    饶是对这一历史名场面有心理准备,但当这一幕出现在眼前时,刘荣也还是不由直呼:好家伙!

    臣国小地狭,不足回旋。

    ——在刘荣的记忆中,这一典故,仅仅只是两汉四百余年,相当不起眼的一件逸闻趣事。

    而这一逸闻之所以能得以流传,还是因为该典故的主人公:长沙王刘发,有一个能干的后代:汉光武帝,大魔导师刘秀。

    在过去,刘荣一直是把这个故事当笑话听,也从来不觉得这个笑话,有什么具体的政治意味在其中。

    左右不过是长沙王刘发出身卑微,又实在不甘心受限于长沙贫瘠、狭小的国土,才通过这种类似耍宝、卖惨的方式,博得汉景帝一笑,遂得偿所愿。

    直到此刻;

    直到亲眼见证了这一历史名场面——亲耳听到刘发这句‘国小地狭,不足回旋’,刘荣才由衷赞叹起老刘家的基因强大。

    看看周围,大家伙都是什么反应?

    片刻之前才刚表态,表示自己也要角逐赵王之位的河间王刘德,以及鲁王刘余、常山王刘彭祖三人,望向刘发的目光满是同情!

    临江王刘淤、江都王刘非,以及中山王刘胜三个乐子人,则是半带戏谑,半带认可的连连点头,似乎是为刘发的智慧而赞叹。

    就算是向来不怎么掺和这些,甚至都不怎么出门见人的胶东王刘端,以及年仅七岁的胶西王刘彘,望向这位长沙王殿下的目光中,也同样带上了满满的崇拜之色。

    上首御榻,窦老太后忍俊不禁的含笑摇头,显然也是被逗乐了;

    至于栗太后,虽然没太明白刘发的真实意图,但从众人的反应当中,也隐约感知道:刘发此番,似乎使了四两拨千斤的巧劲儿,办成了一件大事。

    而刘荣接下来的一番话,也算是验证了栗太后的这一猜想。

    “长沙之意,朕,知之矣……”

    对这个向来不显山不露水,甚至一直都没什么存在感的弟弟,刘荣从本心上讲,其实还是相当同情的。

    在原本的历史上,这位景帝皇六子获封长沙,在长沙王的位置上一坐,便是二十七年之久。

    ——二十七年!

    在这个时代——在这个两湖两广,甚至南方绝大多数地区都还完全没有开发、都还热带雨林遍布的年代,能在长沙那等穷乡恶水活够二十年,已然是一件令人惊叹的事!

    自有汉以来,凡五十余年、六代汉天子,尚且不曾有一人能在位二十七年!

    在原本的历史时间线上,临江王刘淤可是获封不过数年,便因水土不服的一命呜呼;

    刘发能在长沙保存性命,甚至还传延子嗣、宗祠,一直到光武帝横空出世,说句稍微有些迷信的话:多少是有些气运在身上的。

    而在历史上,刘发长达二十七年的诸侯生涯,唯二值得一说的事,一者,便是方才这一句‘臣国小地狭,不足回旋’。

    二者,则是刘发就国长沙后的相当长一段时间,景帝都尚还健在,刘发的母亲唐姬作为后宫姬嫔,自也只能留在长安未央宫。

    母亲久居长安,作为诸侯王的刘发三年一入朝,也就等同于每隔三年,才能见到慈爱的母亲一面。

    日夜思念母亲唐姬而不得见,刘发便于每年秋后,从长沙国收获的稻米中挑选出一批最好的,专人专骑送去长安孝敬母亲;

    再让送米的人在回来时,带回长安的泥土,并以此泥土在长沙筑台。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

    刘发送去长安的米,唐姬或许吃了,或许没吃;

    但送粮队从长沙一车车运回来的泥土,却被刘发一层层筑建成台。

    每当夕阳西下时,刘发皆登台而北望,以遥寄对母亲唐姬的思念之情。

    这座泥台,被后世人取刘发死后的谥号,称之为:定王台。

    也被史家公认为:定王望母台,或是望母台。

    二十七年诸侯生涯,刘发满共就这两件事,于史册之上留下了属于自己的痕迹。

    ——献舞谋土,以及,筑台思母。

    毫无疑问,刘发是个厚道人。

    而且是如今汉家,顶好的老实人、本分人。

    可即便是这样的老实人、厚道人,在关乎自身利益的问题前,也同样能从血脉中,捡起太祖高皇帝刘邦遗留的智慧……

    “长沙地处偏远,湿瘴遍地;”

    “王就藩长沙,个中艰苦,不足为外人道也。”

    “——然,唯宗庙、社稷计,我诸刘宗亲,必有一人王长沙,以安岭南、以震百越。”

    “尤其那南越赵佗——没有长沙扼守五岭,江都又淮南三王遥相驰援,朕,是万万无法安心的。”

    如是一番话,隐晦表明了自己,以及汉家‘无法让刘发离开长沙’的政治需要,刘荣刻意的顿了顿,抬眸查看起了六弟刘发的反应。

    不出刘荣所料:对于自己这一番表态,刘发并没有表露出明显的情绪波动,就好似这一切,都在刘发的预料之中。

    稍一思虑,刘荣便也就释然了。

    ——刘发,不单是个老实人、厚道人,也无疑是个聪明人。

    既然是聪明人,刘发就不能不知道:如今汉家,再没有比出身卑微的刘发,更适合做长沙王的宗亲了。

    非做长沙王不可,应该是刘发早就想明白的事。

    再者,刘发方才献舞,并不曾说‘国弱地瘠’,而是‘国小地狭’;

    简而言之,刘发并没嫌弃长沙国差,而仅仅只是嫌长沙国小。

    这就很好办了。

    刘发拿捏得准分寸,不去妄想移封别处,而是非常切实的请求增加封土;

    刘荣自也乐得顺水推舟,弥补这个苦命的弟弟的同时,成就这一历史名场面。

    “既然长沙国小地狭,令王起舞而不得肆意,朕身为诸王嫡长兄,自不能坐视不理。”

    含笑道出一语,刘荣也不忘微微侧过头,拉起身旁窦老太后的手,轻轻捏了捏,便算是请示了老太后的意见;

    待老太后温笑着点下头,又自顾自唏嘘着叹口气,刘荣这才正过身;

    从御榻上站起,走上前,将仍跪地俯首的六弟刘发从地上扶起。

    而后,一边含笑着用手背碰了碰刘发的前胸,嘴上一边拍板到:“武陵、零陵、桂阳三郡,本当为长沙之土。”

    “只先帝遍封诸王之时,吴楚之乱才刚得以平定,朝堂内外,削藩之声甚嚣尘上;”

    “先帝纵有此心,也实在不便为长沙加封此三郡之土。”

    “——而今,却是无妨。”

    “往日不可,并不代表今日亦不可。”

    “先帝早有此心,却未能成行;今长沙有求,又皇祖母首允;”

    “朕,便做这个主——将武陵、零陵、桂阳三郡,加封为长沙之土。”

    嘴上说着,刘荣手上也自然的拉起刘发的手,更和蔼的在刘发手背上轻拍了拍。

    “武陵、零陵、桂阳三郡,说大不大、说富不富——只是再怎么说,到底也是三郡之土。”

    “得此三郡,长沙之土几近倍矣。”

    “——得如此阔土,朝堂内外,于王必当恶语相向。”

    “王,自勉……”

    ···

    “自先帝行削藩之策,而后又平吴楚七国之乱,削藩,便已是我汉家百年不易之大政。”

    “有此大政在先,朕但不削王土,反以三郡之地加与长沙——便是朕,只怕也难逃公卿讽谏,坊间中伤。”

    “朕良苦用心,王,自悟之……”

    接连两句‘王自勉之’‘王自悟之’,刘荣说的轻松,刘发却是听的汗颜。

    颇有些羞愧的低下头,调整许久,才终于艰难抬头,对刘荣长身一拜。

    “无论是作为手足兄弟,还是陛下的肱股之臣,都本不该通过这样的方式,来为难陛下逆大势而为——在先帝为我汉家定下‘削藩’之大政后,反加封臣弟之土。”

    “只长沙地处偏远,土地贫瘠,又百越隔五岭而与长沙相望;”

    “不行此下策,只凭臣弟现有之土,实难供养国中兵马,以南戒百越……”

    刘发由衷道歉的话语,也惹得刘荣面带赞许的点下头。

    却是没再同刘发多说,而是给刘发递去一个‘安下心吧,朕答应了,就不会出尔反尔’的眼神,便折身坐回了上首御榻。

    刘发说的没错。

    或者应该说:正是因为这个原因,刘荣才会如此轻易的松口,大笔一挥,便将三郡之土并入长沙。

    ——作为政治人物,刘荣即便还有些青涩,但也不至于不懂得最基本的政治规则。

    即:非必要,不变动。

    如果不是某个原因,使得为长沙加封领土成为必要,甚至是势在必行、迫在眉睫的要紧事,单就是一个‘成全历史名场面’的考虑,根本不足以支撑刘荣,为这个苦命的弟弟加封。

    事实上,长沙国在南方面临的问题,同燕、赵等戍边王在北方遇到的问题,是基本一致的。

    ——同样都是位于国境线内,与境外的战略敌人隔国境线接壤;

    同样都是肩负着边防重担,而边防军费,却又都由此戍边王独自承担。

    没错;

    长沙,和北方的燕、代、赵一样,也同样是戍边王。

    只是长沙戍的是南方,戒的是百越——主要是南越赵佗;

    虽然战略处境没有北方燕、代、赵那么恶劣,边防压力也没有北方那么大,但相应的:长沙国无论是土地、幅员——无论是耕地面积还是人口,也都比不上北方的戍边三王。

    而且是远远比不上!

    同样作为戍边王,同样面对一个随时可能动武的战略敌人,长沙国所要肩负边防军费纵然不多,但考虑到长沙恶劣的气候、地理环境,毫不夸张的说:刘发,确实是逼不得已的。

    若非今日,闹这一出‘国小地狭,不足回旋’来加封,养不起本国那不超过两万边防部队的长沙国,便只能无奈裁军。

    长沙本就弱小,面对岭南百越,别说是战略威慑了——连必要时的战略防守任务,都还需要身后的淮南系,乃至鲁、楚、江都搭把手。

    再裁军,那长沙国存在于汉家南方边境的战略意义,恐怕就会消失殆尽。

    ——南越在赵佗的掌控下,励精图治足五十余年,户二十余万,一百四十余万口;

    哪怕是按照五户抽一丁,赵佗也能轻轻松松拉起一支四万到五万人的军队,向五岭以北的长沙国造成直接威胁。

    仿若长沙国连现有的一万多、不到两万边防部队都无法维序,那剩下一万人和一人不剩,性质是基本一致的。

    都是没什么意义。

    如此说来,就不难理解刘荣大笔一挥,便是以三郡之土加封,甚至还说出‘先帝早就想这么干了,只是当时时机未到’这种明显有悖于汉家现阶段,针对宗亲诸侯的核心方针的话来了。

    刘荣加封的,哪里是什么领土、人口?

    分明就是边防军费啊!

    只是相较于直接给钱,刘荣还是更倾向于这种‘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方式,让刘发自己从这三郡的赋税中,匀出所需的边防军费。

    这也是汉家的戍边王——乃至所有宗亲诸侯存在的原因。

    如果什么事都有长安操心,什么事儿都有长安出钱,那还要你这个诸侯王做什么?

    与其把钱给你这诸侯王、为你的诸侯国操心,我还不如把钱给郡守,为直属长安的郡县操心!

    无论是在场兄弟众人,还是御榻上的两位太后——至少窦老太后,显然也都是明白这一内由;

    故而,对于刘荣擅自加封长沙,众人并没觉得有哪里不对。

    刘发自己也是羞愧归羞愧,最终却也是厚着脸皮,再三拜谢应下。

    只是有了刘发这一出,原本还有些拘谨的兄弟众人,顿时就都有些按捺不住了……

    “临江虽不贫瘠,但终归也小了些……”

    “弟虽不跳舞…咳咳,却也多少有些无法腾挪……”

    在二哥刘德表态‘想做赵王’后,临江王刘淤显然是没再抱有侥幸;

    却也不甘于现状,想要谋求一个比临江国好一些的封土。

    “胶东、胶西本为一体,分为二国,诸多不便……”

    老八刘端语不惊人死不休,似乎是盯上了弟弟刘彘的胶西国,想要把自己的胶东国和胶西国合兵,做汉家的‘胶王’。

    便是年仅七岁的刘彘,也有自己的追求。

    “臣弟……”

    “唔,臣弟远在东海之畔,距离皇兄,实在是太远太远了……”

    “如果能离皇兄近些,弟也好沐浴皇兄雨露恩泽………”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