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
关灯 护眼
沧桑文学 > 我,刘辩,三兴汉室 > 第49章 荆州事

第49章 荆州事

    对于黄承彦、庞德公这般既不缺钱,也不缺名的名士来说,地方长吏的善待更好,没有也没关系,反正他们也没有仕途功利之心。

    完全可以淡然处之。

    而且,就算张羡无视了他们,那地方的长沙郡各地的县令县长呢?

    荆南缺乏有底蕴的豪族,荆州名士多在荆北,而黄承彦与庞德公在其中首屈一指。

    不说让名士们说两句好话,起码别被人说坏话啊。

    但……一行人看着人来人往的热闹渡口,他们的行踪不是秘密,但现场并无一人理会他们。

    “诸君,还请让一让,莫要挡住……多谢,多谢!”

    好吧,还是有人理会他们的。

    庞统此时年方十六,乃是此行中年纪最小的人,正是自尊心最强的时候,受到如此待遇,心中有些不满。

    他忍不住吐槽道:“下隽无人否?”

    庞德公听到侄子的话,并不动气,反而说道:“我等本就是受刘安南托付而来,一为游学,二为南迁百姓。若有人来相迎,那是我等受宠若惊,自当感激,若无人相迎,也是应有之理,岂可口出抱怨之言!”

    庞统闻言,遂老老实实的认错,但对于并未出场的下隽县令,已经没了好感。

    黄承彦也没想到张羡竟在长沙郡积威如此之重,竟真的连个迎接的人都没有,思虑片刻后建议道:“听说数月前提出里社之法的诸葛子瑜正在此县中,不如我等先去此处,看看提出此等良法之人是何等模样?”

    “善!”庞德公答道。

    至于跟着他们游学的几位弟子,皆不多言。

    一个被唤作元直的弟子出列,从看管渡口的戍卒口中轻松问得了道路。

    这元直自然就是徐庶了。

    但徐庶回来后心中却产生了疑问:“下隽县令虽未遣人迎接,但见这渡口井然有序,百姓举止有礼,却不知是一直如此还是只有现下如此。”

    庞德公说道:“既然心有疑惑,那就在接下来的几日,好生观之!”

    “若只是表面光鲜,势必难以持久。”

    “是!”徐庶答道。

    半日之后,一行人顺着戍卒所指的道路,终于找到了诸葛瑾所在的常乡里。

    这一回,终于有人迎接了。

    负责常乡里等三里的诸葛瑾和贾逵提前得知了庞德公等人会来的消息,齐齐前来迎接。

    还考虑到一行人一路辛苦,还热心的准备了饭菜。

    只是酒水却无了——“如今常乡里初建,百废待兴,为了树立简朴之风,是以本里无酒,还望诸位莫怪。”

    庞德公等人本就不是为了喝酒而来的,闻言自不在意。

    又听闻说这次吃的饭菜皆来自于里中百姓的家中,庞德公遂道:“如此,我等绝不能白吃百姓之饭食……元直,稍后便给付百姓钱财,不可亏待。”

    诸葛瑾应道:“如今常乡里每多一钱,百姓就少一分辛苦,在下就不故作推辞了。”

    “对,如此才是真诚君子所为。”赞了这么一句后,庞德公好奇地问道,“若我等用过饭食后不提付钱一事,子瑜待如何?”

    诸葛瑾闻言与贾逵相视一笑,道:“那就只好再用一用我与梁道为数不多的俸禄了。”

    “再?”庞统说出了声。

    诸葛瑾苦涩一笑,点了点头。

    庞德公闻言又来了兴致,问道:“子瑜方便透露,此前与梁道为谁花费了俸禄?”

    黄承彦打断道:“怎么,汝还准备自己花钱补上不成?”

    “若让我知晓是谁,自无不可?”

    “若让你知道了,岂非全天下人都知道了?如此,以后只怕没人愿意来此了,子瑜还如何去赚些饭菜钱?”

    “也罢,那就不问了。”

    “本来就不该问。”

    来自两位名士间宛如孩童的争论看得诸葛瑾有些目瞪口呆。

    黄承彦留意到这一点后,笑道:“子瑜莫要见怪,我等在山间居住久了,时常互相打趣。你瞧瞧我二人的这些弟子,皆见怪不怪了。”

    庞统微微低着头,似是有些不好意思。

    在知晓了诸葛瑾来自琅琊之后,黄承彦问道:“昔日荆州有一位诸葛别驾,还曾代理过荆州刺史,不知与君是何等关系?”

    诸葛瑾答道:“正是在下叔父。”

    庞德公闻言赞道:“果然一门皆是君子。”

    当时黄承彦和庞德公都没有出仕的打算,与诸葛玄有过交往但不深。

    不过总体而言,庞德公与黄承彦对于想出里社互助之法的诸葛瑾看法很正面。

    饭后,徐庶果然如庞德公所言多给了饭钱。

    这下,诸葛瑾带着庞德公一行去查看移民至此的三里百姓的居所、田亩更有动力了。

    要是每顿饭都给这么多钱,他巴不得这一行人一直住在这。

    只是在走到常南里时,忽有一人拦住了他们的去路,且纳头便拜,口中直呼——“小人有冤,诸公替小人主持公道!”

    “小人家中田亩被人强占,伸冤无门!”

    “我等小民,不知生路在何方啊!”

    此人边呼救边啼哭哀嚎,惹来了巨大的动静。

    庞德公与黄承彦对视一眼,两人都发现了事情并不简单。旋即他们看向了诸葛瑾——就算你是诸葛玄的侄子,但若是真的欺压了百姓,他们绝不会坐视不理。

    两人很有默契地选择了静观其变。

    两人虽然受了刘表托付,但严格来说他们现在的身份只是白身。只是万一有人处事不公,他们就不得不抬出刘安南的名头了。

    师长们没有发言,弟子们也都很安静。

    诸葛谨与贾逵此时正两脸懵逼。

    他们所管辖的三里移民,加起来将将三百余户,不到一千五百口人。

    看起来很多,但这些人都是从常山郡跟着他们而来的,一路上互相扶持,不敢说都能第一时间叫出来名字,但总归有个脸熟。

    可眼前之人,他们见都没见过,根本不是三里之人,更遑论侵占田地了。

    还是诸葛瑾反应更快,他直接问道:“你是哪里人士,何乡何里?”

    “我家就在这里!”

    被此人早前动静吸引来围观的百姓们闻言议论纷纷。

    见状,此人哭嚎的声音更大了——“可怜我本来家在此处,结果县寺来人,拆了我的家,收了我家的田地,还将我赶了出去……”

    “这里,原本就是我家啊!”

    围观的百姓们听到了此人说的话,心中想法不一。有同情此人的,也有觉得万一自己现在种的地是抢人的、担忧以后要不要还回去的,还有为了保护自己好不容易得到的田地伸手指责的,更有要直接动手的。

    场面登时热闹起来。

    好在诸葛瑾和贾逵在这群百姓间很有声望,及时安抚住了百姓们,避免发生了流血事件。

    然后,诸葛瑾才当着所有人的面问道:“你说此地就为你所有,可有证据?”

    诸葛瑾其实在一开始就意识到了不对,最初他还怀疑这是别的里的百姓来此伸冤,可后面的发展直接证明了此人就是来此找事的。

    只是庞德公和黄承彦在侧,诸葛瑾不能确认两人同此人有没有联系,只能稍作试探。

    而且诸葛瑾对于他所在的下隽县县令还是很信任的。

    “有地契为凭!”男人从怀里掏出了一块看着就很古老的竹板,但却没有奉给诸葛瑾,而是朝向了在一旁冷眼旁观的庞德公和黄承彦,请求道,“还请诸公做个见证。”

    但两人一個伸手的都没有,还是庞德公看不下去,说道:“既是来伸冤的,自然该将凭证交给能帮你伸冤之人。”

    男人有些尴尬,只能不甘不愿地将地契交给了诸葛瑾。

    诸葛瑾接过一看——“姓苏?苏强?”

    但他仔细一看,发现地契记录的年月竟然是永建年间。

    询问之后才知道这是七十年前的。

    那人说道:“小人苏散,地契上之人乃小人祖父,不瞒诸公,最新的地契已经被县寺的恶吏们收走销毁了,如今小人只能拿出以前的地契,若再被销毁,小人就再无凭证可用了。”

    诸葛瑾听完,就已经明白是怎么回事了。

    无非是以前的本地豪族豪强勾结地方官员,将一些荒废的土地划归自己名下,以前由于各种原因没有开发,但如今既然开发出来了,那他们就想着利用这个机会谋取利益。

    就算是最下等的田亩,一亩也能卖到五百钱呢,更别说这么多地了。

    毫无疑问,他们曾经的尝试被现任县令毫不留情的拒绝了。

    而此次,代表着刘表而来的庞德公等人的到来,让别有用心之人看到了机会。

    长沙太守张羡与安南将军刘表不和,并不算什么大秘密。

    想清楚这些,诸葛瑾先是将对方一直盯着的旧地契还了回去,然后毫不客气地质问道:“在吾带诸多百姓来此之前,此处并未有耕地,现下的田亩,全是这里的百姓们的一点点开垦出来的。”

    “至于你这许多年前的地契,田地荒废日久,按理也该收归官用!”

    诸葛瑾这话一出,瞬间引来了围观百姓们的附和。

    刚当上第二任里三老的赵二河迫不及待地显示着自己的存在感,他喊道:“伱这占着田地不耕种可比占着茅坑不拉屎可恨多了,以后别让看见你,见你一次打你一次!”

    很快,围观的百姓们就声调一致地要求将此人赶出属于他们的田地。

    诸葛瑾千辛万苦抵达常山郡,还面临过盗贼打劫,又千辛万苦地带着常山郡的百姓来此安家落户,他是个君子不假,但这一路上经历的事情多了,岂愿意为这种小人所欺?

    而且这一路上他经历的多了,他深知像这种人一定要在他冒头之时就将他打下去,不然打蛇不死反受其害,今天不让他付出代价,下次他还会接着闹。

    现在是他还在,等到以后他离开了,还指不定怎么欺负这里的百姓呢?

    想到此处诸葛瑾哪里愿意将人放走,他当即一声令下——“将此人抓住,我亲自将之送到县寺交予陈明廷!”

    百姓们闻言登时一拥而上,将那人牢牢束缚住。

    诸葛瑾这时才回身对庞德公和黄承彦说道:“此事说大不大,说小不小,若不及时处置,恐百姓心生疑虑。”

    “接下来,就请梁道一人为诸公领路,还望诸位莫要见怪。”

    诸葛瑾做此选择,也是为了给贾逵一个机会。

    这半年来他与贾逵朝夕相处,深知贾逵很有才华,只是因为家境不好,鲜为人知罢了。

    而他诸葛瑾,近半年来人虽不在雒阳,却时常与诸葛亮通信,知晓诸葛亮在他不在的时候又同万年公主见过几次面。

    作为未来驸马的兄长,还同天子见过面,不无骄傲的说,他其实不缺这次扬名露脸的机会。

    诸葛瑾的心意贾逵自然也能感受得道,他刚要暗暗发誓将此事记载心里,却不想庞德公开口了。

    ——“说起来,这一路走来,不仅是南迁的乡里,本地的乡里亦是井井有条,我等倒是很想见一见县令……”

    贾逵:“……”

    最终,还是两人一同引路。

    一路上,谈天说地,诸葛瑾也对庞德公和黄承彦带来的几个弟子有了更深的印象。

    徐庶徐元直、孟建孟公威、石韬石广元,以及最小的庞统庞士元。

    其实在看到身材容貌比较特异的庞统之初,诸葛瑾就想到他在雒阳认识的一个故人。

    在路上,诸葛瑾便提起了此人。

    “莫非是写下《雒阳赋》的王仲宣?”

    “正是如此!王仲宣与舍弟交好,昔年曾一同来往太学及鸿都门学。”诸葛瑾不无骄傲地说道。

    只不过他复又想到,在诸葛亮最近的来信中,言说王粲竟放弃了前途光明的黄门侍郎,反而选择进了不受人待见的校事部,让他有些难以理解。

    但诸葛亮对此倒是持支持态度。

    诸葛瑾想着,这或许就是他们能交好的原因吧!

    庞德公则说道:“原本以为诸葛一门有子瑜这般大才就已经是难得了,不曾想竟还有贤才!”

    黄承彦也捋了捋胡须表示认同。

    诸葛瑾也不吝承认,自豪地说道:“舍弟诸葛亮,才能还要胜过我。”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