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剧情写完了,回应一下。
新章节发出去评论区很多质疑的朋友,以下是从评论区看到大伙一些问题,不算是回答,只是简单说下自己的想法。
问题一:作者写累了/成绩不好/急于结尾/强行整活。
完结是快要完结了,但是倒没有强行完结,因为燕云收复之后,封赏封赏搞个合家欢也是一种完结的方式。
之所以选择现在的剧情,是大纲原本设计好的就有这场戏,前期铺垫的确缺了一点,但是倒不算临时起意。
问题二:宋朝没有高级文臣发动政变的,十分降智,成功了也会被搞死/作者简直阴谋论入脑,不顾一点逻辑/谋反跟过家家一样
恰恰相反,这是这本书里,唯一一个没有复杂阴谋的剧情。
某种意义上来说,这场反叛就是过家家,是一场临时决定的,为了争取活命希望的一场搏命,而不是一场精心谋划的布局。
王曾三人的反叛一点都不复杂,就是因为他们感觉到了死亡威胁,所以尽全力做自己能做的。
就像一个人掉进狼群里,明知自己打不过,也不会等着被狼群撕咬。
当他们察觉到赵祯决定要杀掉他们的时候,不管三人手里有多少力量,对面的威望声势多高,二者的差距有多么悬殊,他们都会尽力反抗。
问题三:曹玮失心疯了,要放弃与国同休反叛/王曾,李迪失心疯了,要跟皇帝玩命/造反成功了也会被秋后算账,图什么。
答案和上个问题一样,他们最初并没有想反叛,只是想算计,想用政治斗争的手段达到自己的目的。
但是,没有想到的是,皇帝压根不讲道理,上来就要动刀子,所以只能动用手头能用的所有力量自救。
成功不成功对于他们来说已经不重要了,他们只是做自己能做的,尽人事听天命而已。
问题四:理由太招笑了,就为了阻止皇帝独断专行,竟然对一个威望达到顶点的皇帝发动兵变/皇城司为什么没有反应。
澄清一点,最初双方是出于政治斗争,但当赵祯查明真相,准备动手杀人,三人察觉到赵祯要动手杀人,就脱离了政治斗争的范畴。
兵变是为了自保,不是为了实现政治目的。因为本身没有提前预谋,双方都是临时决定,所以情报机构无法及时作出反应。
问题五:其他宰相是摆设,三个人串通起来就能发动政变/宋朝的制度设计就不可能有大臣起兵谋反。
这算是本位面赵祯种下的一个小恶果,北伐期间御前会议规模不断缩小,在集中君权,也同时加强了宰相的权力,整个决策流程已经发生了异化。
中书其他宰执,习惯了宰相直接代行皇帝的命令,而不再经过政事堂会议讨论,其他官员也习惯了这种运作流程。
这使得流程上出现权力真空,平时简化流程的便捷,成为了有心者可钻的空子。
问题六:禁军吃了几个菜,敢这么明目张胆的跟着大臣谋反。
皇权只在十步之内,禁军并不直接对皇帝负责,他们只对自己的权力来源负责。
一个士兵接到进攻皇宫的命令,行动的目的有可能是反叛,也有可能是救驾,还有可能是佯装反叛,引诱真正的反叛者。
士兵只能也必须接受来自自己信任的上级的命令,而不能自己作出判断。
普通的士兵无法分辨和判断行为的目的,能做的只有执行。否则历朝历代的叛乱,只要皇帝往前面一站,就全都解决了。
问题七:攻破皇城需要经过多道防线,怎么可能这么轻松就突到皇帝面前,防卫宫城的禁军都是废物吗。
答案如上,禁军并不具备独立判断和行动的权力,做某件事和不做某件事,都必须要得到来自上级的命令才可以行动。
宰相联合枢密院,舍人院伪造了圣旨和调兵的勘合,所以他们不用正面和禁军对战即可以进入宫城,普通禁军没有得到命令,不能擅自行动。
附:禁军职责是守护皇城,对方都打上门来了,明摆着就是造反,还不能擅自行动?
参考庆历八年正月,侍卫官颜秀叛乱,几个卫士一路从皇城外围杀至仁宗寝宫,畅行无阻,各门值守的禁军没有主动合围,而是守在原地,直到内宫当中宦官杨怀敏在皇后指挥下,才平定叛乱。
不讨论阴谋论的情况下,可以一定程度上认为禁军各有自己的职责,没有明确的命令情况下,不能主动离开自己的值守地。
问题八:圣旨这么好伪造的吗?
答案如上,北伐的特殊性使得流程发生了简化,被有心人钻了空子。
问题九:宋代官僚对君主高度服从,皇权至高无上/文臣哪来的底气发动兵变。
同样是仁宗朝,有几个例子。
景佑二年,仁宗有意将被废的皇后郭氏迎回,随后郭氏突然暴死。
庆历八年,官颜秀叛乱,逼近仁宗寝宫,事后没有任何高级大臣,宫妃因此担责,不了了之。
至和三年,仁宗冲出寝殿,对周围人大呼‘皇后与张茂则谋大逆’,宰相文彦博以皇帝病重神智不清为由,将仁宗送回寝殿,不了了之。
以上大多数都在正文里穿插的有,有人提问,就再拎出来说一下。
还有一些其他的问题,比如:文官谋反简直招笑/胡编乱造强行收尾/风格大变ai写的/整烂活怪不得成绩这么差这些纯发泄情绪的问题,就不多赘述了。
以上是一些剧情方面的解释,最后说一下人物设计方面的想法。
赵祯这个角色,从一开始,底色就是两个字,傲和疯。
其中,傲来自于他穿越者的身份,简单的一句话就是,平等的瞧不起任何一个大怂的文臣。
不管他表现的多么谦和儒雅,用了多少阴谋诡计。本质上来说,整本书中,他唯一认可和尊重的对手,就只有刘娥。
其他的所有人,赵祯都并不真正放在眼中,他认为这些人无能,愚蠢且狂妄。
由于他的傲,使得他在行事手段上疯,所有的规矩枷锁,他都不在乎,并且蔑视,他所有的改革都是激进且自信的。
从钱庄到舍人院,再到最后解决叛乱,仔细梳理赵祯解决问题的手段,始终是将规矩踩在脚底的,被所有人视作疯狂到无法理解的方式。
在面对反对自己的大臣时,赵祯的态度始终只有一个,即你可以说,但我不听,你要是反抗阻碍我,那你就噶。
这种疯狂,在中前期的大多数时候,因为自身的权力威望不够大,所以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压制和收束,而在最后时刻,获得了一次性的集中的爆发。
就此而言,人物整体的本质底色,从头到尾都是没有发生变化的。
当然,设定是一回事,表达是一回事,我很少发单章解释剧情问题,是因为在我看来,作品的表达已经足够,需要另外补充解释的情况,说明作者的水平不够,无法在故事中表达完整,才需要另外打补丁。
最后再次说明,这些都是作者的个人想法和考虑。
作者只是一个扑街的小写手,无论是从剧情,人物设计上,还是最终呈现文字表达和细节上,都有很大的欠缺和不足,这段剧情可能的确突兀了一点,铺垫的不够,如果大伙实在不认可或者有其他意见,还请理性讨论,尽量轻喷。
能够看到这里,说明大家对本书是爱之深责之切,所以,要是实在让大伙看的不开心的话,也向各位表达歉意。
希望大家开心。
以上。
晚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