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
关灯 护眼
沧桑文学 > 大唐太子的悠闲生活 > 第一百七十一章 精气神

第一百七十一章 精气神

    且说,一堆卷宗放在眼前,足足有三十多卷,皇帝此刻哑然失笑。

    李世民的目光扫向左右。

    两个太监一齐低下头,眼中的笑意早已不见,此刻多有了几分惊惧。

    一只碍眼的鸭子还从一旁的湖边游过,发出令人脑子犯抽的叫声。

    李世民当即拿过其中一卷,而后快步离开了这里,回到了别苑内。

    只是陛下拿了这一卷之后,就没有再说起要看第二卷。

    别苑内,李世民神色痛苦放下手中的卷宗,揉着眉间。

    李丽质好奇道:“父皇怎这般神色?”

    李世民没有睁眼,继续揉着眉心道:“你看看你皇兄让朕看什么。”

    李丽质拿过卷宗看了一眼,道:“以关中各县的呈报汇总,这里是总章。”

    她再看父皇,道:“这都是今年京兆府从去年冬季,到现在夏收时节的心血。”

    “如此说来,朕应该看?”

    “父皇看不看这些,女儿怎敢做主。”

    言罢,李丽质就陪着小兕子去玩了。

    还站在太液池边的两个太监一动不动,他们站在酷热的阳光下,额头有汗水不停流下。

    等到别苑内的宫女传话,让他们将这些卷宗送入陛下书房,两太监这才松了一口气。

    经验与错误都是需要总结的,渭北与泾阳在发展过程中遇到的种种阻碍,都是宝贵经验。

    李承乾回到东宫心想着,如果罢免县官当作一个突破阻碍的宝贵经验,往后说不定可以再多罢免几个。

    成功案例面前,能够总结出来的经验越多越好。

    就事论事来看,许敬宗将自己在长安打架的事,也归结在了这一次治理经验总结上。

    说他是在吾日三省吾身,倒也说得过去。

    只是他在言语中还想再大战一场的语气,也挺为他的将来担忧的。

    京兆府还需要他这个人效力,万一被打死了。

    天空响起了隆隆的雷声,今年的关中较为多雨,李承乾拿着几卷书,走入自己的东宫寝殿。

    手中翻看着郭骆驼与上官仪编撰的书卷。

    郭骆驼很重视灌溉与水利,用草木灰与马粪牛粪混在一起,成了现在的主要肥料。

    而浇灌水田,各家散养鸡鸭也成了如今的要事。

    鸡鸭能够治虫。

    郭骆驼是从贞观初年过来的人,也深知粮食珍贵,他还写明了蝗不吃豆类与有霉菌作物。

    正因为有这种经历,郭骆驼才会时刻守在田地边,看着葡萄架。

    又是一道炸雷在天空上闪过,雷光闪现照亮了这个太子凝重的神色,屋外传来了话语声。

    听声音是李丽质与东阳回来了。

    雨水洋洋洒洒落了下来,今年夏天的雨水丰沛,这是一个好消息,至少在水量充沛的当下,并不会出现虫灾。

    雨水浇灌着大地,吹入窗内的风也在刹那间凉快了许多。

    还有些许雨水,淋在了窗台,有些许溅入殿内。

    李承乾想着即便是在后世,每一个平方公里的蝗群就能吃掉近四万人一天的口粮。

    因此,郭骆驼在书卷中对病虫害强调了一次又一次。

    李丽质与东阳走入殿内,她们有些庆幸回来得及时。

    李承乾问道:“丽质,让人送去的卷宗,父皇看了吗?”

    李丽质一想到父皇,就有些不乐意地道:“父皇看得很慢,根本不喜看这些卷宗,哼……”

    她冷哼一声,对父皇的多有抱怨。

    孩子都有叛逆期,就如这个年纪的妹妹,只不过她的叛逆多是对父皇的不满。

    至今,父皇都没有答应她,将东宫太子的画像立于凌烟阁之上。

    东阳相对来说安静一些,她并不想将太多的喜怒哀乐放在脸上,而是缓声平静劝道:“父皇说过立于凌烟阁的都是当年的功臣,若是皇兄的画像出现在凌烟阁,是与众功臣并立呢?还是要在功臣画像之上呢?”

    闻言,李丽质原本的闷闷不乐,神色缓和一些,但还是不悦道:“东阳,你怎么帮父皇讲话了。”

    “妹妹只是想到了问题,想要分析问题。”

    她的语气一如既往地平淡。

    李丽质揣着手,看着窗外的大雨道:“确实没想到这个缘由,皇兄是储君将来要当皇帝的,自然要立于功臣之上,只要父皇画像在群臣之上,皇兄就也能在群臣之上。”

    “妹妹还想到了一个问题,皇兄现在还没登基,也不是皇帝,就算是当了皇帝,也不能与父皇并立的。”

    听到东阳异常平静的话语。

    李丽质原本一腔的闷火瞬间被浇灭了。

    别人能够找到的问题所在,她能够找到,别人找不到的问题所在,东阳也能从一些奇怪的角度上找到。

    不过李丽质还是越想越不满。

    李承乾喝下一口茶水,目光看向窗外的大雨。

    翌日,昨晚下了一夜的雨,朱雀大街的地面还是湿漉漉的,朝中正在休沐,也不用在这个时候早朝了。

    李承乾早晨长跑完,没等到李绩大将军。

    薛万备领着两个人而来,李承乾正搭弓放箭,一箭而出,箭矢精准落在靶子上。雨后的清晨,空气也很清新。

    颜勤礼与温彦博老先生走到一旁。

    “太子殿下好箭术。”

    听到温老先生的赞叹,李承乾摇头道:“算不上多好的箭术,两位进崇文殿坐吧。”

    现在爷爷还在太液池避暑,崇文殿便空着,只有三个太监留在这里,平日里都是在这里打扫。

    李承乾领着人走入崇文殿,三个太监便准备好了茶水与一些糕点。

    颜勤礼扶着老先生,先在一旁坐下,递上一卷书道:“这是京兆府入秋之后的规划,许少尹让臣送来。”

    李承乾拿过书,看着上面的内容,内容也很简单,往后京兆府还是会将重心放在渭北与渭南两地。

    稳固发展,好不容易有些成效,更要小心翼翼。

    看完书卷上的内容,李承乾搁在一旁,道:“这还是老先生第一次来东宫看望。”

    温彦博坐在椅子上,觉得有些不舒服,就又稍稍往前坐了坐,手掌还放在拐杖的顶上,老先生咳了咳嗓子道:“老朽身在崇文馆,近来不见太子殿下前来,就看了朝中科举方略,为此写了一篇文章想交予殿下。”

    李承乾接过书卷,目光在老先生形同枯槁的手上多停留了片刻。

    温彦博道:“还请太子殿下翻阅。”

    李承乾打开书卷,看着其上漂亮的楷书。

    “太子殿下,老朽多言几句。”

    见老先生想要站起来说话,李承乾连忙道:“无妨,老先生且坐着说话,不用多礼。”

    温彦博只好坐回去,浑浊的双眼看着眼前这位年少的太子,低声道:“老朽来长安已有六月,时常会去看望许国公,高士廉常有评价太子殿下,说殿下是一个深有谋算的少年,让老夫好好辅佐。”

    “可太子殿下不来崇文馆走动。”话语顿了顿,他接着道:“喔……老朽并不是说太子殿下品行不端,老朽自乱世中苟活至今,看过史书,看过前隋的兴亡,与历朝历代太子相比,殿下品行比以往的太子好太多了。”

    李承乾忽然一笑,失落道:“老先生过誉了,孤确实做得还不够好。”

    颜勤礼蹙眉不语,想着先前老先生与许国公交谈时的那些只言片语。

    难道说眼前这位太子是觉得自己还是一个太子,而导致的烦恼吗?

    “老朽是太子殿下的东宫属臣,老朽坐在崇文馆内不能什么都不做,看了朝中的科举方略的卷宗。”

    温彦博缓缓开口道:“自南北两朝来看,其实早有历朝历代想要推行科举,事关天下安定,事关取仕用人。”

    “老先生见多识广,学识渊博,愿闻其详。”李承乾作揖道。

    “嗯。”温彦博先是点了点头,道:“当初创九品中正制以来,想要遏制地方士族,从而在取仕上得到更多人的支持,而在各地设置了中正官,起初谁也不知道这个官制会怎么样。”

    “老朽知道的是,后来九品中正制成了皇帝左右地方门阀与世家的工具,这个工具与寒门或黔首无关。”

    “再之后中正官的选用慢慢成了皇帝控制朝臣的手段,皇帝将一些拥护他的世家中人任职中正官,可人都是有各自的身家的,因这个制度的作用,中原各地门阀世家开始相互吞并杀戮,那些支持皇帝的世家中人成了中正官,而中正官背后的世家开始吞并那些不拥趸的人。”

    崇文殿内,李承乾听着自己的呼吸声,也听着老先生的话语,道:“从始至终,这个制度从皇帝手中脱离了掌控,成了某些人的工具,也与寒门黔首无关了,在皇帝的面前朝臣可以排除异己,而不在皇帝面前的场面则更血腥,相互厮杀吞并。”

    温彦博颔首认同,回道:“而后隋帝用科举制选用官吏,但那时候的科举依旧需要五品官吏举荐,因此世家士族与豪强门阀的子弟,在朝中为官的人数依旧超过了六成。”

    温彦博继续说着。

    李承乾目光还看着崇文殿外。

    颜勤礼看着太子的神态,也不知道这位东宫能够对老先生的论述,听得进去多少,传闻中这位太子是个行事十分专注的人,学习能力也是极强的。

    小福端着早上的饭食送入崇文殿,放在了太子面前。

    而后让其他宫女将凉面与一碗豆浆放在了来东宫的客人面前,又快步退了出去。

    温彦博没有动碗筷,而是接着道:“当今陛下很清楚其实前隋的科举也是有弊端的,因此如今朝中科举便是让读书人可以自行参加,制定糊名制,并且出考题的官吏,在出题前后与外界短暂地隔绝联系。”

    “当今陛下能够做到让天下人都能够公正站在考场上,能够做到糊名制,能够让考题保全,陛下能够做到这些老朽足够欣慰了。”

    李承乾沉默不语。

    温彦博的目光中只有眼前这个少年太子,“老臣有一事要劝谏殿下,如今朝中科举已尽可能避开以往的种种弊端,可殿下要时刻警惕,那些苦读的学子科举及第之后,他们会不会转变身份,他们会想方设法脱离以前的身份,从而跻身仕族,再也回不到以往的出身。”

    “又或者他们与旧仕族,世家联合,入赘联姻,从而让子子孙孙都成为他们心中的样子。”

    李承乾闭着眼,深吸一口气道:“老先生教诲,孤铭记。”

    温彦博道:“这些事老朽先与太子殿下说了,对殿下来说或许还有些远,可若将来殿下登基了,老朽的这些话能对殿下有三分警醒老朽便心满意足了,哪怕是入土之后,也能瞑目了。”

    “如今陛下还在避暑,等陛下避暑后回朝,老臣再来一趟,去面见陛下,将这些话说与陛下听。”

    李承乾又咳了咳嗓子,笑道:“老先生放心,管他春秋怎么写,一锅端了就是,嗯,早日东征。”

    温彦博神色诧异。

    李承乾忽然一笑,道:“孤就是这样的人,能动手绝对不浪费口舌,不喜与人讲道理,让老先生见笑了。”

    先有错愕,想起东宫太子与京兆府近来的行事作风,这个太子身上有一种难得的精神。

    这种精神现在温彦博还不了解是什么,也许再多观察一些年月,就能发现的。

    阅人无数的温彦博能够感觉到,现在太子身上内敛的锋芒,这锋芒十分地锐利。

    藏在这具温和良善的少年人的表象下,藏得很深。

    可能高士廉也看到了太子身上的这股精神气,他才会对东宫太子赞誉有加。

    是勇气吗?不太像。

    太子的神情很坚定,说出这等困境之后,这孩子的神色没有慌乱,也没有疑惑。

    反而十分地平静,表现得特别从容。

    人是最需要精气神支撑的,太子身上的精气神来自何处?

    温彦博心中困惑,还想再说,却又说不出口了,因这样的太子实在看不透深浅。

    李承乾道:“老先生用饭吧,不知道早饭是否合老先生胃口,东宫以往都是一日三餐的。”

    (本章完)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