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
关灯 护眼
沧桑文学 > 大唐太子的悠闲生活 > 第三百四十五章 眼光要长远

第三百四十五章 眼光要长远

    乾阳殿,岑文本朗声道:“殿下,臣请命处置韦挺!”

    话音落下,殿内就又有人大声呼喊了起来,“处置韦挺!”

    “拿入大狱!”

    “罢了他的官!”

    群臣激愤,恨不得现在就跑去河北,将韦挺碎尸万段。

    老将军李大亮站出朝班,行礼道:“末将愿带兵将韦挺抓拿至洛阳。”

    李承乾听着众人的讲述,站在群臣前,又注意到了已站在殿外的牛大将军,“大将军入殿吧。”

    “喏!”牛进达应了一声这才走入大殿,

    看着陌生的大殿,牛进达一时间有些不适应,还是大步走入殿内,抱拳朗声道:“末将牛进达,奉殿下调令前来洛阳。”

    “大将军有劳了。”

    言罢,牛进达站入朝班中与李大亮站在一起。

    李承乾道:“关中的事还请舅舅再细细讲解一番章程。”

    长孙无忌站出朝班开始讲述关中各县治理的事。

    大唐自立足中原以来,中原各地一度萧条,隋末的大乱几乎将这个天下打烂。

    而这个农业为主的,且眼前的基础还很薄弱帝国,依旧是以黄河与长江流域为主的小农社会。

    当初的关中也是萧条的,当初刚接手关中农事,京兆府处置诸多事宜都很困难。

    也就是在九年前,关中种出了大批量的葡萄之后,京兆府正式在各县农户中掌握了绝对的话语权。

    而之后修建河西走廊,用肥皂开始与西域,与各地商贾贸易,关中开始了为期两个三年,一个五年的计划发展,形成了原始积累。

    这份原始积累是很难得的,一是因西域的战争,首先得益的是关中,其次是在集权统治下,天子脚下的号召力,调动起来的人手。

    战争有好处,也不见得都是坏处,至少在对外战争的宏达叙事上,关中基本盘很稳固。

    经历了关中两个三年的规划,以及一个五年的发展。

    京兆府下一步的发展方向便是得到农耕文明中的剩余价值。

    这份剩余价值是巨大的,且是十分宝贵的,现在的农耕文明还有大量的剩余价值。

    这十年走来很难,许敬宗不是一个治理之才,但他靠着双拳打服关中十二县,从他一开始上任便从蓝田县打架,打到了高陵县。

    李承乾也想过,许敬宗能做到这一步,在京兆府少尹的位置上任职十一年,到现在也没有疯,当真是难得。

    十年如一日地工作强度,换作别人可能就已经疯了。

    也可能正是因为他体会过隋朝的颠沛流离,更愿意豁得出去,成为了一个酷吏。

    如今舅舅正在说着关中的乡长替换,这件事主要还是老师在安排,老师命崇文馆的人,在各县增设了主簿,崇文馆的人担任主簿,领朝中俸禄,并且实行轮换。

    而主簿可以直接参与治理,并且可以限制各县乡的官吏行为。

    当初想着政令下县,老师解决这个问题的方式也很简单,如今需要做到政令不止到县,为此更进了一步,直接到乡。

    崇文馆不仅仅支教,还能从一定角度指导各乡乡长。

    不管新任的乡长是何出身,都要听从京兆府安排,并且崇文馆派下去的主簿可以直接上奏,替换乡长。

    等赵国公说完了关中今年的布置,殿外的阳光越发明亮了。

    眼看就要早朝结束的时辰,李承乾道:“诸位且先去忙吧,”

    等众人皆是转过身,李承乾又道:“马周与牛大将军留一下。”

    众人悉数出了大殿,李承乾这才道:“对河北士族了解吗?”

    马周行礼道:“殿下是说河北的世家大族吗?”

    “嗯,张玄弼没有随父皇出征吧。”

    马周道:“此人就在洛阳。”

    李承乾道:“原来如此,他是大儒的弟子,大概,他了解地方士族。”

    马周又道:“殿下,张玄弼其人向来是以名儒弟子自居,他恐怕不愿参与韦挺之事。”

    “孤只是想知道韦挺为何召集奔走各地的世家与大族,还耽误了粮草的运送。”

    闻言,马周的神色又紧张了几分。

    如果只是抓一个韦挺,恐怕殿下也不会这般犹豫。

    皇宫外,先前群情激愤的朝臣们三三两两到了官邸内,大家的神色都有些不解与纠结。

    正常来说太子殿下应该现在就下令,命人带兵去捉拿韦挺。

    可现在太子殿下单独将马周与牛大将军留了下来。

    当皇帝离开了洛阳之后,也有越来越多朝中勋贵来到了洛阳。

    洛阳城的城外,侯君集策马来到洛阳城前,他对随行而来的李崇义道:“以往的洛阳很是萧条,老夫至今记得当初洛阳城边饿殍遍地。”

    李崇义见到城边集市商贩成群,乡民三三两两出入城内,俨然一副繁华的景象。

    随着侯君集而来的还有一群关中的农户,他们是来这里卖羊的。

    牵来的小羊到了洛阳地界就有人来询问,“关中能养这么多羊?”

    “这位小兄弟想必也听说了,关中不让我们牧民养太多的羊,一户不能超过十只,一县不能过千,我们这是几户加起来的羊,拿来洛阳卖的。”

    一个放羊的老农都能对关中的治理之策这般了解,放在别的地方恐怕也会诧异。

    可这种事在关中各县就显得很普遍,各县官吏恨不得让乡民们能够背诵。

    侯君集看向身后的一众乡民,他们都是跟随而来的,算是借由勋贵的路引来洛阳,为此他们可以少受一些盘问。

    听说牛进达来洛阳了,他自然想来看看,向这里城门守兵问询了一番,得知了李大亮的住处,便快步走去

    洛阳城处处显得有些老旧,胜在人口不少。

    自从西域一战之后,侯君集虽说不能再领兵了,但与军中的将领关系还算不错。

    李大亮在洛阳安置了行宅。

    侯君集说明了来意,便与门房走入了这处宅院。

    刚下了早朝的李大亮也才换下了朝服,他见到侯君集,问道:“你怎么来了?”

    侯君集笑呵呵地将一坛酒水放在桌上,“来看看兄弟几个,嗯?牛进达呢?”

    李大亮没兴致喝酒,解释道:“来到洛阳就被殿下留在大殿,这个时候多半还在与马周商谈,是在河北任馈运使的韦挺出事了。”

    侯君集惊疑几分,又道:“当年就该将韦挺杀了。”

    李大亮点头,当年陛下还未登基,因为李建成的事韦挺一度被贬官。

    后来陛下登基,朝中缺少官吏,韦挺又被举荐入朝。

    李大亮看向一旁的李崇义,“你怎么来了?”

    “家父在长安牵挂洛阳的形势,命侄儿前来拜访大将军。”

    李大亮颔首,没再多言。

    李崇义道:“侄儿还记得,当年家父说过陛下其实并不喜韦挺,为何还会将馈运使这般要职交给他?”

    小辈们或许印象不深,但侯君集与李大亮很清楚,当年太子与秦王之争势同水火,当年韦挺便想要毒害秦王。

    那时候太上皇还在位,将此人罢官流放了。

    后来又因朝中劝谏,以及玄武门之事的影响,陛下又将温挺召了回来。

    李崇义的一句话倒是点醒了两人。

    为什么要让韦挺担任馈运使。

    见两位长辈相聚有很多话要说,李崇义自觉地离开,正巧见到马周与牛进达大将军驾马带着一队官兵出了洛阳城。

    出了府邸,李崇义就来到了洛阳的崇文馆。

    张大安看着来人道:“崇义公子怎么有空闲来这洛阳城了。”

    两人在小时候就相识,年龄相仿自小关系就不错,现在也是如此。

    李崇义坐在门前道:“现在,崇文馆在关中很是威风。”

    “那都是应该的。”

    “韦挺是怎么回事?”

    张大安轻松一笑,道:“问这些做什么?”

    见对方一副事不关己的模样,李崇义蹙眉道:“到现在朝中也没有话语送来,殿下要如何处置韦挺?”

    “唉……”张大安手拿着一卷书走出来,目光看着繁华的洛阳城道:“当初陛下命山东与河北的世家禁止相互通婚。”

    李崇义道:“这与韦挺有什么关系吗?”

    “陛下的旨意下达之后,各地世家不仅没有收敛,反而却因这道旨意让世家更得到了更大的威望,他们自圆其说传言连皇帝都忌惮他们,无形中给了他们更大的威望。”

    “在我们崇文馆的文章中还有论述,关于世家与科举之间的关系,现在的世家还没有脱离地方,他们始终都是山东的世家或者是河北的世家,世家不喜科举,可他们却让他们的子弟十分积极地参与科举。”

    “由此可以得知,世家不再反对科举,而是参与到科举中,他们是想要控制科举,控制进士及第的人数,从而控制朝堂与入仕之道,如此世家就会从地方中走出来,真正断绝贫寒子弟的入仕之路。”

    “世家经营了数百年,他们会在平稳的社稷之上敲骨吸髓,大唐越强大,他们越高兴,科举是社稷的良药,也是世家从地方升迁到朝堂的机会,从而成为一双控制所有人命运的大手,因此啊……”

    话语停顿了片刻,张大安又道:“他们现在想要摘掉地方上的称呼,成为大唐王朝的世家,而不是哪个地方的世家,并自大地认为皇帝与太子看不到此等要害。”

    李崇义惊讶道:“你们想得这么远吗?”

    张大安笑道:“说起韦挺的事,就想到了这些,太子常说治标不治本等于没治,换言之目光要看得长远,抓了一个韦挺很重要吗?只是抓了他那就真是治标不治本了。”

    李崇义起身道:“你变了,你以前是个纯良的人。”

    “崇义兄说笑了,我一直没变。”

    贞观十八年六月,契苾何力与李绩大军到了幽州地界的辽西郡。

    在幽州为皇帝准备大军的张俭迎接了两人。

    三位将军来到大帐中,契苾何力坐在一侧。

    李绩看着地图道:“这里距离辽水多久的脚程?”

    “快马只需一日。”张俭又问道:“陛下多久能到?”

    “最快七月。”

    “七月……”张俭喃喃道:“比预想地慢了。”

    契苾何力闷着一张脸,瞅着地图神色不悦,“我们先去帮陛下攻下辽水。”

    张俭迟疑道:“辽水对岸布置有重兵,高句丽早有防备,现在大军未至……”

    “契苾何力,你有多少骑兵?”

    话还没说完,就听到李绩开口发问。

    被打断话语的张俭无奈叹息。

    “四千。”

    “足够了,老夫麾下还有五千兵,命将士们好好休息一天一夜,翌日天子时,我们渡河。”

    张俭劝道:“若是陛下过问,该如何交代?”

    李绩朗声道:“军法处置便是。”

    契苾何力道:“这点小事,不用陛下出手,我们足矣。”

    再看眼前两个猛人,张俭又无语了。

    契苾何力为陛下东征西讨多年,英公用五千骑兵就击溃了数万漠北人,都是军中一等一的猛人。

    张俭心知拦不住这两位猛人,只好如实地将契苾何力与英公的打算告知后方的陛下。

    翌日子时,一支唐军的先锋骑兵,趁着夜色渡河。

    这一次的目标,便是辽水对面的安市城。

    而当这些人渡河之时,英公李绩命大军南下逼近辽水东岸的怀远,佯攻吸引高句丽人的注意。

    而英公则是领着一支队伍与江夏郡王李道宗在辽水北侧趁着高句丽人守备安市城与怀远时,渡过辽水。

    唐军布置很快,快到高句丽人没有想到唐人会这么快来攻打,他们甚至前两天才收到天可汗的国书,以为天可汗不计较渊盖苏文的事。

    刚渡过辽水,就有士卒策马而来,大声道:“大将军!契苾何力与薛万备将军正在攻打安市城。”

    李绩忽然一笑,道:“好!我等为陛下先锋,夺下辽水。”

    此刻的安市城下,唐军与高句丽人正在厮杀,天光刚亮的时候唐军已兵临城下,而现在唐军开始攻城了。

    前军的队正刘君昂刚从人群中杀出来,抬眼又见到一波高句丽人杀来,他重重呼吸着空气,因疲惫而导致提不起刀。

    正当高句丽人要围杀过来,忽有一匹快马由远而近疾驰而来。

    来得很快,只是一个照面,高句丽将领的人头便不在脖子上了。

    那位唐人骑兵手提着人头,对后方的唐军大声道:“末将薛仁贵,奉命前来驰援。”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