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
关灯 护眼
沧桑文学 > 大唐太子的悠闲生活 > 第三百九十八章 谁更圣明

第三百九十八章 谁更圣明

    李承乾点头,示意他接着说。

    禄东赞再道:“赞普听闻这件事,气得重病复发,现在还卧床不起,担心吐蕃的孩子们会做出冲动的事,桑布扎这才前往吐蕃。”

    陛下的脸色表现得对这件事漠不关心,吃着早上的饭食,没有再言语。

    禄东赞道:“自我等来长安,又有赞普来长安治病,天可汗对我等一直是礼遇有加,实在愧疚。”

    陛下吃着一张饼,喝着羊肉汤依旧没有开口。

    一旁的老内侍道:“若你们真的愧疚,不妨接受朝中的条件。”

    禄东赞道:“待回去之后,再与赞普商议。”

    李承乾嘴里嚼着饼,递给他一张,道:“吃点吧。”

    “谢天可汗。”

    李承乾道:“都是治理国事的,吐蕃出了事朕能理解,其实近来回鹘与漠北也经常有矛盾,朕也很烦心啊,阿史那社尔一直为朕奔走,听说他来年要到长安朝贺,朕理解松赞干布,这件事罢了,朕不计较,回去吧。”

    禄东赞拜服在地,朗声道:“天可汗宽仁,谢天可汗。”

    用罢饭食,李承乾嘴角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笑意,就这么离开了。

    几个内侍也送了禄东赞回去。

    当天,李承乾又召见了英公,商量着关于天竺与吐蕃的事。

    事后,英公又去了龙首原见了当今的太上皇。

    在龙首原东侧,一群工匠正在建设这一片荒地,这里以前是一片旱塬,东阳要在这里建设一座医院。

    李世民迎风负手而立,道:“承乾这孩子还真是大方,给他的妹妹一出手就是几千亩地。”

    听出一些话外音,李绩察觉到似乎还在为陛下不愿修缮骊山行宫,而气恼。

    李世民又道:“关中地界并不大,承乾大袖一挥便是给了三千亩,如此挥霍将来关中地都不够他用的。”

    见李绩站在一侧,一直沉默不言,便问道:“怎么?你觉得朕说得不对吗?”

    李绩咳了咳嗓子道:“太上皇教导陛下是应该的。”

    “怎么?你与辅机对承乾越来越满意了?”

    李绩神色为难没有作答。

    李世民冷哼道:“他登基之初倒显得安静,朕还宽慰地以为承乾真的懂事了,你看看他现在,辽东的新罗还未平定,就让金春秋出海讨伐倭人到处烧杀抢掠,见人就杀。”

    “漠北的事至今还未平定,还有吐蕃……到现在吐蕃人也没有答应朝中的条件,还想着改一改关中与洛阳的局面?”

    李世民一路走着一路数落着,“你看看那小子,他几颗心,他几条臂膀?这么多事他一个人忙得过来吗?”

    李绩干笑着陪在一旁。

    “辅机执掌国事,你执掌军中,你们要多劝劝承乾。”

    “末将领命。”

    说了一番现在的儿子,李世民问道:“承乾为何与你说起天竺?”

    李绩道:“是因陛下得知了玄奘的遭遇,陛下说玄奘是唐人,有玄奘在前,往后要让更多的唐人走出去,岂能让玄奘的这口恶气留在天竺。”

    “何时出兵征讨天竺?”

    听这些言语,似太上皇现在就有翻身上马出征塞外的打算,李绩忙道:“近来年恐怕不会,再者说也不会派出太多兵马。”

    “太多兵马?”

    “意思是千余人足矣。”

    李世民迟疑道:“什么?”

    李绩又道:“是待吐蕃平定再作打算,打算借吐蕃兵马征讨天竺。”

    李世民笑道:“这是你的想法吧?”

    “这是陛下的想法,末将本也是这般所想的,可念在如今吐蕃还未平定,又恰巧吐蕃好似出了内乱,这才有了机会。”

    言至此处,李绩又道:“是陛下圣明。”

    总不能说谁比谁更圣明吧?

    李绩觉得好累,每说一句话都要谨慎些。

    长安城内,雪天结束之后,难得有了晴天。

    还在休沐中的来济最近在走访好友,他见到了一个年轻人。

    客人介绍道:“这位是邓王府的宾客,卢照邻。”

    来济打量着这个少年人,道:“来拜谒老夫?”

    卢照邻的面容还显得稚嫩,他穿着一身青衫,行礼道:“学生卢照邻拜见老先生,早就听闻老先生之名,老先生博学,学生特来拜见。”

    来济抚须道:“听闻你这些天还拜见了不少长安名仕?”

    “学生跟随邓王来长安,拜会了上官御史,可惜虞世南老先生已过世。”

    来济道:“听邓王说是你一个颇有才学的人,既有才学便好好读书,也不用来拜谒老夫,朝中早就不兴举荐之事了,若你年龄到了自去参加科举,走吧,老夫不送了。”

    言罢,来济打量着少年人的神情,说要送客,这少年人还是荣辱不惊的模样,又有了几分赞许,就让府中下人送他离开了。

    待客人送走,老仆人上前道:“先生,这位少年人看着倒是不错。”

    来济道:“年轻一辈中有才者比比皆是。”

    老仆人面带笑容,近年的才俊的确不少,就如现在弘文馆的学子裴炎,李义琰等人。

    来济道:“卢照邻?嗯,老朽记住他了。”

    乾庆元年,临近腊月,青海与吐蕃的局势越发紧张,王玄策亲自带着兵马从松州送来了青海地界,五万大军驻防在青海与吐蕃的边界。

    青海地界还下着大雪,战争就要爆发的阴云萦绕在每个人的心头。

    李震带着一千大军也来到了青海,他翻身下马走入一处营帐中,见到了正在煮着奶茶的王玄策。

    “王将军,吐蕃形势如何?”

    王玄策盘腿而坐,回道:“很乱。”

    李震前脚刚到,又有兵士在外禀报道:“将军,吐蕃使者到了。”

    王玄策问道:“吐蕃派使者来了?”

    “是长安来的吐蕃使者,他自称是吐蕃的大臣桑布扎。”

    王玄策先请着李震坐下,便让人请吐蕃使者过来。

    战事在前,王玄策倒显得风轻云淡,看起来没有将吐蕃人放在眼中。

    桑布扎走入大帐内,行礼道;“外臣桑布扎见过两位大将军。”

    “坐吧,喝点奶茶,吃点东西。”

    王玄策笑着道。

    本来桑布扎已准备好了接受唐人将领的责问,不成想对方还很亲切地请自己吃东西。

    其实早就饿坏了,桑布扎往嘴里塞着肉,往嘴里灌着奶茶,狼吞虎咽地往肚子里塞食物。

    待吃饱之后,心中又有感慨,现在要回吐蕃还需要唐军放行,这就是中原人所言的时也势也。

    王玄策看着一卷书,依旧盘腿而坐,道:“我本受陛下旨意,戍守松州与青海,如今吐蕃出现了内乱,便来此地镇守,你且不知现在的吐蕃人是否还信任你,这般回去,就不怕他们杀了你?”

    桑布扎回道:“我是带着赞普的书信而来的。”

    李震坐在边上默不作声。

    若两国交战,其实大可以杀了桑布扎祭旗,该是很好的选择,可若真的这么做,倒显得大唐有些小家子气了。

    王玄策道:“吐蕃就是一群孩子在闹事,孩子们若不懂事,唐军可以代为教训的。”

    桑布扎道:“外臣此番回来,就是为了平定此事,不劳烦唐军。”

    “现在青海与吐蕃地界内的牧民皆知,天可汗与吐蕃赞普是挚友,吐蕃与大唐应友好往来,你们的赞普又在长安治病,如今病况好转,但吐蕃的孩子不懂事,唐军还是愿意替你们的赞普出手教训。”

    桑布扎忙行礼道:“外臣一人足矣。”

    王玄策笑道:“在长安这么多年,你倒是学了几分唐人的气魄。”

    李震听着王玄策带着玩笑般的话语,坐在一旁不言语。

    王玄策道:“来人,送吐蕃使者。”

    “喏。”

    桑布扎被唐军带离,送去了吐蕃。

    大帐内,奶茶的香味煮得正浓,李震问道:“他执意要回去,为何还要与他说这些?”

    王玄策看着手中的一卷兵书,慵懒地道:“攻心。”

    “临阵前看兵书吗?”

    “我才疏学浅,骁勇不如薛仁贵,兵法不如裴行俭,现在正学着。”王玄策端起碗道:“喝奶茶吗?”

    李震神色严肃道;“战事当前。”

    王玄策自语道:“又不是喝酒。”

    李震欲言又止,只好闭口不谈了。

    良久,王玄策才站起身,提了提腰带,大步走出大帐,这位年轻的将军走在军中看着大营内的情形。

    一路走着,他双手背负,那卷兵书不离手。

    走出了大营,王玄策来到几个吐蕃牧民前,他们正看向南面的吐蕃。

    “你们的家人在吐蕃?”

    那个吐蕃年轻人用生疏的关中话回道:“我的姐姐还在那里。”

    看着他所指的方向,那是逻些的方向。

    王玄策低声道:“迁来青海的时候,就没带着姐姐来吗?”

    “姐姐要照顾牛群,不愿意来。”

    自从大量的吐蕃人迁入青海之后,两地的人也相互有了联系。

    现在钦陵不愿意让吐蕃人再迁出,并且征召了大量的牧民修建逻些城与布达拉宫,导致吐蕃一时间民怨四起。

    如今,他们的人口不够了,觉得是唐人抢走了他们的人口,但这都是吐蕃牧民主动搬来的,唐军只管吸纳,却从未抢过。

    在青海有数万亩良田,还有广阔的牧场,唐军还能让吐蕃人安居,并且庇护他们。

    王玄策打开手中的兵书看了看,而后又迅速合拢,保持着一副颇为胸有成竹的模样,道:“告诉吐蕃的牧民,就说桑布扎已去了吐蕃,他一定会阻止吐蕃内乱的,他是吐蕃赞普的大臣,是带着吐蕃赞普的书信来的,现在的吐蕃大臣也一定听从赞普的安排,不会开战的。”

    “喏。”

    嘱咐完这些,王玄策就让松州驻防的唐军练习骑射,做着与吐蕃人作战的准备。

    当桑布扎进入吐蕃地界之后,吐蕃的大臣与禄东赞的儿子钦陵消停了一些时日。

    乾庆元年的腊月十一。

    这天夜里,寒风呼啸,大雪落在了平静的青海湖面。

    王玄策看着越来越多的吐蕃人逃入青海。

    刚刚送来的消息,吐蕃要与大唐开战,想要逃离战争的牧民正在往青海而来。

    李震神色凝重地道:“他还是没有劝住。”

    王玄策远远望着带着大群牛羊的吐蕃人,他们排成长队,在风雪中正在缓步走向青海。

    “报!南面见到了的吐蕃兵马,正在往这里赶来。”

    王玄策抬眼看去,吩咐道:“安排三千兵卒,保护吐蕃牧民,劳烦李将军看护青海。”

    李震抱拳示意。

    风雪中,王玄策翻身上马,带着大军朝着吐蕃腹地而去。

    夜里,出现了很古怪的一幕,数千唐军将吐蕃的牧民保护了起来,护送他们进入青海。

    并不知道,桑布扎为何没有劝住现在的吐蕃大臣,战争一触即发。

    越来越多的唐军进入了吐蕃地界内。

    李震还要镇守青海,便走入大帐内指挥大军,又拿起了王玄策爱不释手的兵书。

    只是乍一看,李震便明白了,这的确是兵书,现在想来王玄策的种种行为,便明白他的行事缘由,其上也就简单的几句话,其中最重要的一句,便是大唐的战争要站在民意的一方,站在正义的一方。

    如此,大唐便能够战无不胜,李震怀疑这是陛下让人交给王玄策的,光是这么简单的几句话,就能让王玄策爱不释手,苦思冥想这么久?

    风雪夜,王玄策赶着马在一处平原上,他忽然拉住缰绳,看着后方还有一队队就要迁入青海的牧民,大声吩咐道:“不要贸然与吐蕃兵马交手,先护送牧民离开。”

    “喏!”有将士高声回应,将兵马散开。

    夜色中,只能看到火把在晃动,王玄策望着黑夜的尽头,那是吐蕃的腹地方向,准备迎接着吐蕃兵马的进攻。

    一骑快马从黑暗中而来,来人正是桑布扎。

    马儿跑了一段路,桑布扎便从战马上摔了下来。

    王玄策让士兵去搀扶,眼神还警惕着黑夜中的远处,道:“派人给朝中急报,再安排人劝说吐蕃兵马,劝不住也就罢了。”

    一队兵马得到王玄策的命令,正在赶往长安。

    急报星夜兼程而来,正值关中欢庆今年的除夕,李承乾看到了军报。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