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
关灯 护眼
沧桑文学 > 大明不革命 > 第九十二章 《自然科学原理》

第九十二章 《自然科学原理》

    朱简烜在自己的船舱里面坐着,闭上眼睛放松自己精神状态,调整自己为人处世的心态和习惯。

    作为藩王,离开京师之后,就不需要像以前那样小心翼翼了。

    这个世界上,除了大明皇帝和皇太子,就没有人的地位能比自己更高了。

    哪怕是弘历和李长寿这两个名义上的皇帝,也都有着大明的藩属身份,也天然比自己矮一头。

    大明的藩王里面确实有长辈,随行的还有朱伯海这个皇叔祖。

    自己也会按照面对长辈的礼数面对他们,但他们也绝对不会在自己面前故意摆架子。

    否则自己给皇帝老爹写封信抱怨一下,他们就要难受很长一阵子。

    中午时分,朱简烜在自己专用的餐厅吃了午饭。

    下午就把自己的亲传弟子们召集到船上的会议室,让宋问道为首三十二个随行工匠也一起过来。

    让护卫军团的军官带领士兵守住门口,朱简烜即将开始自己的第一次的教学。

    正式开始讲课之前,朱简烜站在所有人前面,非常严肃的警告和提醒他们:

    “自离开应天府的这一刻,诸位就都是我吴国的臣民了。

    “孤王有权自行处置,不需要再经父皇准许。

    “现在所有人务必记住,我传授给诸位的所有知识,除非外界已经公开传播过,否则未经我的允许,都不得转告其他人。

    “否则双方都坐罪入官为奴工。

    “同时,未经大明皇帝陛下和我本人的允许,更加绝对不能自行传授给任何蛮夷外族。

    “若有违反者直接坐罪入官,视情况最高可处以极刑,并夷三族。

    “诸位工匠们,若不想涉险,可现在退出。”

    所有工匠和弟子们都吓了一大跳。

    他们都知道,朱简烜传授的知识肯定有限制,绝大部分师父也都会对徒弟提一些要求。

    但是没想到朱简烜的要求这么恐怖,直接到了夷三族的程度。

    一大半工匠都吓得差点当场就走了。

    但是稍微转念一想,就发现自己不太可能会触犯。

    未经朱简烜允许不外传很正常,自己更加不可能传授给外族蛮夷。

    而这种严肃到极点的限制和威慑,也反过来证明朱简烜要传授的知识非常重要。

    所以现场酝酿了几秒钟,最终没有一个人离开。

    朱简烜早就意识到了这一点,现在只是提前给他们打好招呼,不至于在未来不教而诛:

    “既然诸位都能接受,那我们现在开始教学……”

    朱简烜拿出自己编写了好几年的教材,一个名为《自然科学原理》的小册子。

    内容包括基本的物理、化学、生物学知识体系。

    朱简烜选了一个年轻的工匠,是最初负责研制硫化橡胶的小组成员。

    让他看着自己的小册子上的内容,用粉笔把自己指定的一段内容写到会议室的黑板上。

    让现场的所有工匠和弟子们也拿出纸笔,照着黑板上的内容各自抄写一份。

    这些内容的第一段,就直接给了现场所有工匠们一记重击。

    “总量守恒定律——在一个绝对封闭的环境中,所有的物质总量、质量、热量、能量、动量等概念的总数量,既不会消失也不会增加,只会从一种形式转化为另一种形式,从一个地方转移到另一个地方。”

    负责抄写的工匠自己都停顿了好几次,好几次看向朱简烜试图询问什么,但是最终都没有开口。

    按照最初的约定,他们都只算是外门弟子,上课的时候都只能旁听,不能插嘴提问的。

    不过下面的弟子们坚持不住,抄完了这一段之后,就已经有好几个学生举手了。

    工匠们立刻看向孩子们和朱简烜,期待孩子们问出自己想提的问题。

    他们都是非常成熟的工匠了,已经有了基本的科学素养,所以面对这句话本能的会有质疑。

    主要是为什么将这种“设想”直接称为定律?

    定律应该是普适性的真理,经过了反复验证的可信的自然规律,现在这么空泛的一句话也算定律?

    关键是物质的数量,具体要怎么确认?能量的大小,又要怎么测算?

    朱简烜伸手指了一个叫李锐的学生。

    李锐马上站起来说:

    “请问师父殿下,这个定律的意思是不是说,如果某些东西我们看上去是不见了,实际上只是变成了我们看不到的东西?”

    朱简烜微笑点头以示鼓励:

    “很聪明,就是这个意思,更准确的说法是:转化成了我们暂时无法观察到的物质。物质的增加也是引入了我们的暂时无法观察的物质。

    “比如说空气,我们看不见也摸不着,但是确实是实际存在的某种物质,空气对于我们而言就像是水对于鱼一样无处不在的物质。

    “守恒定律,是我们未来做研究的基础,做任何实验方案和分析的时候,都要按照守恒定律做一次核算。”

    朱简烜说到这里,转向了负责抄写的工匠,拿过他手中的册子。

    翻到了空气成分的地方,让他继续写在黑板上。

    宋问道为首的工匠们,以及负责抄写的工匠,现在就感觉憋得有点难受。

    这些孩子怎么就不仔细想想这个所谓的定律本身呢?

    怎么保证这个定律是对的?怎么具体验证这么庞大而笼统的定律?

    怎么能够现在就将其视为真理发散思维了呢?

    其实这也是朱简烜想教导一群孩子,而不是一群工匠的重要原因之一。

    这些工匠们是有科学素养,但就是因为有科学素养了,所以会追求知识的可验证性。

    他们面对这些新知识,会本能的想要去走“证伪”流程。

    要先证明这所有新观点都是正确得,然后才能以这些观点为基础去做推论。

    如果是在真正的前沿攻关中,这种科学素养是非常重要的,是科学研究能够保持正确的基础。

    但是,对于他们而言可能属于前沿理论的知识,对朱简烜而言那就是基本常识。

    朱简烜不想花费大量的精力,验证前世无数人验证过的基本常识。

    朱简烜要把知识尽快灌输给徒弟们,再让徒弟们利用这些基础知识,去做更进一步的研究。

    相当于把学生们拉到前世高中生的水平上。

    在徒弟们继续研究的过程中,自然能够验证这些知识的准确性。

    不需要在传授知识的时候,就让他们去走准确严格的分析、论证、验证流程。

    因为这些知识的数量实在太多了。

    如果自己掌握的现代知识,全都按照这样的流程传授,他们一两年内学不到多少有用的知识。

    现在眼前这些还在上学的孩子,就像前世的中小学生。

    他们会下意识的接受老师提的前提条件,本能的以为那就是公认的真理了。

    然后在这个条件上开始发散思维。

    他们意识不到,朱简烜讲的这些东西,在当前的自然科学圈子内,很多都前沿到了完全未知的领域。

    而这正是朱简烜想要的结果。

    台上的工匠继续抄写的,直接就是空气的主要成分。

    朱简烜没有写的太详细,但直接明确了氮气、氧气、二氧化碳这三大项。

    同时说明还有其他稀有气体,但是没有直接列出来,要求学生们未来自己去寻找和验证。

    而后就直接以空气成分为基础知识,用现代化学命名法讲氧化还原反应。

    比拉瓦锡几年前写出的燃烧概论更加的全面而且明确。

    同时说明分子、原子、电子的基本物理概念,顺便介绍了物质的固液气三态变化,热胀冷缩的现象。

    之后又回去讲酸碱和置换反应,进而又转到了火药燃烧和爆炸的本质。

    朱简烜这是把物理和化学知识,糅合串联起来快速的讲解,一般的普通学生可能会感觉乱套。

    但现场的三十二个孩子,是大明最富裕地区数百万人中选出来的,就算不是全世界最聪明的,也是最顶级的水平了。

    这样成体系的讲解,互相关联着讲解,反而让他们能够更快的吸收。

    学生们大部分都听得津津有味,觉得这些知识都解释了现实中的各种现象,都非常有意思。

    但是工匠们却都憋得浑身难受。

    朱简烜的每一句话,他们都觉得应该做个实验来验证,甚至值得深入的做几年研究。

    但是却被朱简烜当做理所当然的真相,直接灌输给了这些最聪明的孩子们,并以此分析各种自然现象。

    朱简烜让工匠抄抄写写,自己断断续续的讲解了三个多小时。

    每过一个小时,朱简烜都会让弟子们休息二十分钟,自己也会坐在会议室侧上方的圈椅上闭目养神。

    这三个多小时的时间里面,除了光学、电学、声学之外,大部分初中级别的物理化学基本知识,都被朱简烜一口气讲完了。

    由于牛顿爵士的贡献,经典力学是本来就颇为成熟了。

    所以朱简烜基本没有讲解力学,只是让学生们平时自己自学这些常规知识。

    实际,初中阶段物理和化学课程,大多是常识和基础性质的,没有多少真正足够深入的研究。

    整体上是让学生了解了有这么回事,熟悉这些概念和逻辑就行了。

    如果放弃各种演示,跳过各种引导思考流程,纯粹的知识量是非常少的,介绍起来自然也很快。

    傍晚时分,朱简烜结束了今天一下午的教学,站起来对所有的学生和工匠一起说:

    “好了,基本知识介绍就先到这里,接下来三到五天都不会再讲课了。

    “现场每一个工匠,搭配一个弟子,一起设计科学实验,验证今天的这些基本知识。

    “在这个过程中,请诸位工匠认真负责,将我整理后的科学实验法,传授给与你们负责的弟子。

    “等大家全部消化理解了这些知识之后,咱们继续下一阶段的全新知识教学。”

    弟子和工匠们立刻一起答应着:

    “谨遵师父教诲”。

    工匠们相当于有经验的外门弟子,现在也是默认把朱简烜当成老师了。

    虽然朱简烜年龄小,但知识却是公认的渊博,工匠们喊个老师没有心理障碍。

    工匠们憋了一下午了,听到朱简烜说让他们带着弟子做实验,终于都稍微松了一口气。

    没有不管不顾的让他们强行记住并接受,精神终于不那么难受了。

    教物理和化学最好是配合实验进行,朱简烜的船上自然也带着各种实验设备。

    原有吴王实验室的机器也直接搬了很多能用的上船。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