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
关灯 护眼
沧桑文学 > 拥兵百万让交权?朕这生如履薄冰 > 第283章 朱柏的态度

第283章 朱柏的态度

    会后,刘伯温与王轼一同匆匆走出殿外,春日的阳光依旧灿烂,天地间仿佛充满了希望与挑战并存的气息。

    王轼望向刘伯温,目光里满是敬佩:“刘大人,今日之事多亏您的果断。”

    刘伯温淡然一笑,看着远方宫墙之外的蓝天白云:“改革的路还有很多坎坷,只有齐心协力方能迎来更好的大明未来。”

    正是彼此的信任与坚持,让他相信,一切皆有可能。

    二人对视一笑,俱以无言。

    这一刻,阳光下的宫墙内外,是他们彼此心念相通的改革承诺。

    清晨的奉天殿,晨曦在高墙上抹下一层金色,透露出一种肃穆而庄严的气息。

    刘伯温和王轼站在殿外,微微抬头望向渐渐明亮的天际。

    两人心中都如同这刚刚升起的朝阳,既有光明的憧憬,又难掩几分对未知的忐忑。

    刘伯温低声说道:“今日多事,胡惟庸必不会轻易让步,需得步步审慎。”

    王轼闻言,点了点头,面色沉重,却不改其坚定:“若只因阻力便裹足不前,岂非没了改天换地的勇气?”

    两人相视,虽言语不多,却在彼此的沉稳中得到了些许安慰。

    忽然,他们听到殿内传来隐隐的议论声。

    刘伯温眉头微蹙,深吸一口气后,转身与王轼一同步入殿中。

    待两人进入大殿时,早朝的讨论已然开始。

    朱元璋高坐于上,神情威严,正倾听朝臣们的议论。

    胡惟庸站在队列中,面目如常,却又似乎在等待着某个时机。

    果然,片刻之后,胡惟庸便微微抬头,逐字逐句道:“陛下,改革虽好,然朝中多有忧虑之声,是否……能再审慎些?”

    朱元璋目中精光一闪,他扫视着殿内众臣,最后停留在刘伯温身上:“刘爱卿对此如何看?”

    刘伯温心知此刻关键,只见他微微前倾:“陛下,改革犹如今日之朝阳,若犹豫不前,则机会或将消逝。然地方官员能力参差,需有相应之培训,以助其胜任此重任。”

    朱元璋眉头轻展,显得很满意:“此议甚合朕意。”

    胡惟庸眼中闪过一丝阴翳,但未再言语。

    刘伯温见状,心中稍定。

    然而,整个朝堂却因这短暂的沉寂而充满了无形的张力。

    待早朝散去,刘伯温与王轼再次走出大殿,朱元璋则独自在御书房内沉思,目光透过窗外,似乎穿越了整个偌大的皇宫。

    朱柏静静地站在不远处,细细地观察着这一切。

    自小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他早已学会如何在权力斗争中识别每一个微妙的变化。

    然而,朱柏心中却有些许不安。

    他走上前,对朱元璋关切地问道:“父皇,对于胡惟庸的提议,您是否另有考虑?”

    朱元璋望向爱子,眼中流露出一丝柔和:“柏儿,这朝中各自为政者甚多,惟有坚定不移,方能成其事。”

    朱柏若有所思地点了点头,心中对这些斗争有了更深的理解。

    他知道,自己的成长路上,还要多加历练,以便日后能协助父皇平定更多波澜。

    窗外,阳光愈发灿烂,宫墙内外,一场改革已然展开,等待着被书写在历史的画卷上。

    朝堂内的气氛异常紧张,所有人在朱元璋的目光下都显得格外拘谨。

    此刻的朱柏站在父皇身侧,他感受到风起云涌的政治暗流。

    突然,一名大臣打破了沉默:“陛下,胡大人所言不无道理,改革之举需慎重。”

    话音未落,朱柏便察觉到胡惟庸唇角那抹不易察觉的微笑。

    朱柏心中一紧,他深知胡惟庸话里有话,这样的挑衅不容忽视。

    他稳住心神,微微上前一步,态度从容却不失坚定:“父皇,诸位大人,改革乃国之大事,必以慎重为要。这些忧虑,正是推动我们审慎制定、完美落实的动力。”

    朱柏环视群臣,目光温和而坚定,“然则,犹豫不决则可能贻误良机,如刘大人所言,地方官员有能力参差不齐的现状,正是我们需要协力解决的问题。”

    他顿了一下,看向胡惟庸,“若众位大人还有疑虑,我提议由我等共同检视改革细节,确保每一环节的有效执行,避免可能的疏漏。”

    胡惟庸面对朱柏的建议,一时无言,只能强作镇定地点头同意。

    这样一来,朝堂气氛缓和了许多。

    朱柏巧妙的议论不仅稳住了局势,而且暗中消解了矛盾。

    他心底暗暗松了一口气,但也深知眼前的缓和仅是一时,还需付出更多努力来巩固这份平衡。

    这时,朱元璋开口,“柏儿所言甚是,朝中需同心协力,共同为国家利益服务,惟有如此,方能国泰民安。”

    他的话既是对儿子的表扬,也是对所有大臣的警醒。

    朝会结束,朱柏跟随父皇走出大殿,心情虽然平静,但内里似乎翻腾着另一番热烈,那是对未来更多挑战的期待和压迫。

    他知道,自己的每一份努力,都是为了不辜负父皇的重托,为了那未完成的改革,以及日后更远的目标。

    走在阳光普照的宫廷里,朱柏看着父皇坚定的背影,心中满是敬意与渴望。

    他明白,这仅仅是个开始,而他,正在寻找属于自己的位置,以便在未来为大明江山增添光彩。

    一切都在阳光下勾勒出明亮的轮廓,历史的画卷尚未收笔,而他的故事,也才刚刚开始。

    翌日清晨,明亮的阳光透过殿门洒在大殿地面上,朱柏迈步走进时,察觉到了空气中弥漫着一丝不同寻常的紧张气氛。

    他微微蹙眉,但很快又恢复了平静的神情,走向父皇所在的龙座。

    朱元璋端坐在上,目光如炬,当朱柏站定,他扬了扬手,让他抬起头来。

    殿内寂静无声,众臣屏息以待,似乎在等待一场无声的风暴。

    “柏儿,对于改革,你的真实态度是什么?”

    朱元璋的声音稳重、深沉,犹如深山滚石,一字一句都带着重量,让人无法轻忽。

    朱柏心底微微一震,但很快镇定自若地答道:“父皇,继续推行改革是为了确保大明长治久安,无论困难为何,我都愿意为之不懈努力。”

    然而,话音未落,礼部尚书胡惟庸突然上前一步,略带质疑地说道:“殿下此举,是否意在急于在朝中树立个人威信?”

    他的质疑如同一颗石子投进平静的湖面,顿时引起了涟漪。

    朱元璋原本坚如磐石的意志,在胡惟庸的影响下,露出了一丝动摇。

    他沉思着,没有立刻回应。

    站在一旁的其他王子纷纷发表意见,有的支持,有的反对,声音此起彼伏,让殿内的气氛愈加紧张。

    朱柏静静聆听,神情依旧坚定。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