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
关灯 护眼
沧桑文学 > 大明:爹,论治国,你真不行 > 第113章:淮西勋贵二代子弟,第一帅才徐允恭,还有女诸生。

第113章:淮西勋贵二代子弟,第一帅才徐允恭,还有女诸生。

    第二日早朝,也是近些时日以来,唯一风平浪静的早朝。

    朱棡与朱樉下了早朝,便是驾着车辇,直奔大相国寺。

    中书省。

    “江夏侯,所来何事啊?”

    胡惟庸坐在相位上,看向已经坐在下方椅子上的周德兴,轻声询问道。

    “相国,您主持摊丁入亩,官绅一体纳粮,但对于清丈田亩,也是三方协同。”

    “所以您必然知道,德兴今日前来的目的。”

    周德兴将姿态放得很低,并且似有恭谨之意道。

    没办法。

    如今江南士绅倒台,周德兴与淮西集团,也不似往日那般亲密无间。

    哪怕是现在想修补关系,也是于事无补。

    所以不如再选大树,毕竟背靠大树好乘凉。

    特别是如今权倾天下,执政中书省的胡惟庸,可谓是深受皇权信赖。

    虽然看似是个孤臣,得罪了淮西集团、浙东集团、江南集团。

    但其势力党羽,依旧遍布朝野。

    毕竟别人不知晓,周德兴这个置身于世外的人,又怎么可能看不明白。

    自古以来中书省与兰台,也就是御史台,起到的是一个相互制肘的作用。

    但大明朝的御史台,真的能与中书省抗衡么?

    不行。

    因为不管是御史大夫陈宁,还是御史中丞涂节,其隐隐间都与胡惟庸,存在着些许微妙的关系。

    而且如今的御史台,不过是个摆设,整日弹劾的都是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

    可能真正剑指核心的,只有一些刚正不阿的老御史。

    这就是因为锦衣卫的出现,削去了御史台大部分的职责,同样也减缓了权力。

    “陛下那个是奉天殿上雷霆震怒,凡走出队列者,皆可免去一死。”

    “而你又是淮西功臣,我大明开国二十八侯之一,最多也就是惩处一番。”

    “所以你那日,为什么不站出来?”

    “反而是今日求到本相国这里?”

    闻言,胡惟庸又是深深看了一眼周德兴,便是道。

    江南清丈田亩之事宜,是由三方协同,但不代表胡惟庸不知晓,周德兴于江南有大量田亩,并且未曾上报朝廷。

    只是此事一经查出,便是被秦王朱樉压了下来,除了涉及查案之官吏,便是只有寥寥高层知晓此事。

    而以胡惟庸的聪明,又怎么可能想不明白?

    又或者,胡惟庸想的更多!

    朱元璋居于凤阳,起于凤阳,此乃大明龙兴之所在,而周德兴又是凤阳人,但却未曾在凤阳犯案?

    反倒是于江南,名下有许多说不清的田亩。

    特别是为周德兴管理田亩的士绅豪强,也属于江南排得上号的士族。

    那这其中便多了些耐人寻味的味道。

    其中最直观的,便是周德兴转头投入了江南士绅豪强的怀抱。

    但有一点,胡惟庸没想明白。

    那就是周德兴为什么要投靠江南的士绅豪强?

    这对于周德兴有什么好处么?

    别忘了,淮西集团乃是跟随朱元璋的老人,也是大明顶了天的开国功臣。

    所以即便是站队,周德兴也应该明白,淮西远胜江南。

    可周德兴还是铁了心的跟随江南士绅,而且还深陷此案其中。

    这其中绝对有什么隐秘。

    “不是不想站出来,而是不能站出来。”

    周德兴的脸上泛起一抹苦笑之色,便是摇了摇头道:“相国,我与陛下相识于少年,所以我太了解陛下的性子了。”

    “从小就是说一不二的主,可这糊涂事,我是从头干到尾。”

    “洪武初年,我闭门谢客,从不与任何朝中官员来往,即便是曾经生死与共的兄弟,我也未曾有过往来。”

    “婚丧嫁娶,除了正式的请帖,我也只是照旧寒暄一番,绝不有更深的往来。”

    “因此,陛下还将我叫到御书房,夸奖了我一番,说是臣子之中,我最守本分,我最守规矩。”

    “如此,我又如何能站得出来?”

    “而且那些田亩虽然在我的名下,但知晓者,也不过寥寥几人。”

    “所以我心存侥幸,觉得朝廷纵然在查,可也查不出这些田亩的归属,乃是在我的名下。”

    “可我还是小瞧了锦衣卫,小瞧的相国大人。”

    “上呈户部的田亩册子,唯独缺了我名下的所有田亩,我便明白,这件事藏不住了。”

    “可昨日秦王回宫,并未当众提起此事,我便明白,还有一线生机。”

    说话间,周德兴又是起身,直接跪倒在了胡惟庸的面前,叩首道:“还请相国大人,救德兴一命,日后若有差遣,德兴必以死相报今日之恩。”

    堂堂大明侯爵,身份完全不弱于胡惟庸,甚至因为爵位在身,更能高过胡惟庸一头。

    但纵然是这般的人物,今日也是跪倒在了胡惟庸的面前。

    足以得见,中书省权力之高,简直让人望尘莫及。

    “江夏侯,言重了。”

    “你我同殿为臣,又有多年情谊了,本相岂能见死不救?”

    胡惟庸连忙起身,走到周德兴的身前,缓缓将周德兴扶起,便是道:“只是本相有些好奇,伱与陛下少年相识,这般情谊,为何不直接找陛下?”

    “况且你手中有免死铁卷,纵然万般罪,除非谋逆,要不然,皆可免去一死。”

    话罢,胡惟庸又是好奇的看向周德兴。

    “免死铁卷乃保命所在,不到万不得已,我不想轻动。”

    “而陛下有言在先,凡是后伏法者,当以国法为先。”

    “所以哪怕是我去求陛下,可若无人为我说话,命是保得住的,但这份情谊与富贵,就算走到头了。”

    周德兴又是长叹一口气。

    这世上永远没有密不透风的墙,纸也永远包不住火。

    哪怕吕家灭门,九族尽诛,也未曾牵扯到他周德兴。

    但周德兴的心中一直是忐忑不安,所以这免死铁卷,绝对不能用在这件事上。

    而与朱元璋的这份情谊,有时也是保命的手段。

    毕竟朱元璋为了马三刀,都能跪求于天,以求赦免其罪。

    那周德兴为大明立下汗马功劳,所以不过是些许田亩,不至于会死。

    “江夏侯,你可知是谁压下的这件事?”

    胡惟庸闻言,便是轻轻点了点头,方才道。

    “相国大人?”

    周德兴试探性的问道。

    “本相哪有这个本事,别忘了,这是三方协同。”

    “哪怕是本相想包庇你,你也得问问其他人答不答应。”

    胡惟庸又是摇了摇头道。

    “秦王殿下。”

    对此,周德兴瞬间明悟,便是脱口而出。

    “没错,就是秦王殿下。”

    胡惟庸拉着周德兴坐回到椅子上,这才继续开口道:“所以能救你命者,不在中书省,而是秦王府,又或者是晋王府。”

    “毕竟你始终是他们的叔伯,这三分薄面,两位殿下还是会给你的。”

    “只是究竟该如何去说,究竟该如何去办,本相只能给你指条明路,其他的就是爱莫能助了。”

    话罢,胡惟庸又是瞥向一脸沉思的周德兴。

    “我明白了,多谢相国。”

    “今日指路之恩,来日结草衔环必报之。”

    说话间,周德兴又是起身,向着胡惟庸躬身一礼。

    “客气了。”

    胡惟庸还是伸出手托住周德兴,摇了摇头笑道:“当务之急,是先去拜见两位殿下,将此事妥善解决。”

    “嗯,相国放心,德兴若能逃过此劫,从今往后起,必以相国为尊。”

    周德兴点头后,又是又是一脸郑重道。

    江南集团倒台以后,周德兴也没有办法重归淮西集团。

    可他是一介武夫,这一点他很明白,所以没有大树,朝堂的洪流就会将他瞬间淹没。

    不管他是不是开国功臣,是不是大明侯爵。

    那淮西集团就不是武夫?

    别忘了,大明朝开国第一功臣李善长,深受皇恩浩荡,位列韩国公,而这位便是淮西集团的主心骨。

    所以为今之计,便是投入胡惟庸的门下,以求波诡云翳之下,能够保全自身,以免遭受无妄之灾。

    “这话说的,我们效忠的都是陛下,当以国为重。”

    胡惟庸的场面话说的很漂亮,但脸上的笑容却是止不住。

    虽然不知道江南与周德兴之间有什么隐秘,但若是能将这位拉到自己身边。

    以其身为国公的权势,绝对能助他胡惟庸一臂之力。

    那摆脱掣肘,脱离胁迫,也是指日可待。

    毕竟这世间万物,都逃不过一个字,那便是“权”。

    可却不曾想起,这天下成百上千年,不管是正统之争,还是文武争锋,都逃不过的一个字,并非是“权”。

    而是一个“理”字。

    所谓大义为先,就必须要占据大义,否则根本无法成气候。

    至于“权”,只有获得“理”,你才能掌握“权”。

    胡惟庸已经失了公道,已经失了大义,纵然所作再多,也不过是掀起掀起波澜,无法撼动这巍巍日月。

    何为日月?

    日月乃天地运转之法则,冲刷黑暗,为世间带来光明。

    合则为明,山河月明,亦能冲刷罪恶,重整世间山河,为这万万百姓带来一丝曙光。

    大相国寺。

    “拜见秦王殿下,拜见晋王殿下,千岁。”

    车辇停下以后,朱棡与朱樉刚一下车,迎面便是走过来一位少年公子,看向他们二人行礼道。

    而在这少年公子的身后,还有一袭青衫的少女。

    只见其容貌宛若春日里初绽的梨花,清雅脱俗,肤如凝脂,眉似远山轻描,眼若秋水含烟,长睫微翘,朱唇不点而红。

    一袭精致的青色丝质衫子,轻柔地贴合着她纤细的身姿,衣裳上绣有淡雅的梅花图案,以金线细细勾勒出边角,既显其清贵之气,又不失少女的灵动与纯真。

    “徐允恭?”

    朱棡迟疑了一下,便是询问道。

    “正是允恭。”

    少年公子,也就是徐允恭不卑不亢道。

    但这言语之间,一旁的朱樉总感觉有一丝崇拜之意。

    但想想也对,徐允恭身为魏国公徐达之长子,对于朱棡在草原的战绩,自然不可能不知道。

    那出生将门的徐允恭,对于朱棡生出一抹崇拜之意,也实属正常。

    不过这位在历史上也是个猛人。

    徐允恭,未来改成了徐辉祖。

    洪武二十一年承袭魏国公爵位,建文帝朱允炆即位以后,又是加封太子太傅。

    而靖难之役爆发以后,徐辉祖作为南军主将,于白沟河之战中掩护李景隆撤退,全师而还,又在齐眉山大胜燕军。

    后徐辉祖被调入南京,淮北南军因此势孤而大败。

    所以从这里就能看得出来,如果当时建文不听信谗言,继续任用徐辉祖为帅,朱棣还真不一定能打得赢。

    但实话实说,出于政治目的的考虑,徐家可谓是赢麻了,毕竟两头下注,所以不管哪一方赢了,那都能保全徐家的荣光。

    至于见闻为什么要召徐辉祖回京师?

    民间一直都有两个说法。

    一个是朝廷讹传燕军已兵败,京师不可无良将,遂召回徐辉祖。

    至于剩下的一个,是有人进谗称,徐辉祖因燕王是至亲之故,而未尽力作战。

    所以才将徐辉祖召回了京师。

    而不管是哪一个原因,从召回徐辉祖的那一刻,建文帝就已经是大势已去。

    但为什么说这哥们猛?

    那是因为等到朱棣准备渡过长江时,徐辉祖仍率军在浦子口迎击,并且成功阻击朱棣。

    但南军大将盛庸再战,遭遇大败,水师尽归于燕军,燕军于是得以渡江,攻克南京金川门。

    说白了,就是大势已去,建文已经到了山重水尽的地步,纵然是忠臣良将,猛的一塌糊涂,也难挽颓势。

    “那这位,应该就是号称女诸生的徐家大姑娘,徐妙云吧?”

    就在朱棡思索间,朱樉的声音又是响起道。

    朱棡特在此时回过神来,并且看向了眼前的徐妙云。

    “妙云见过秦王殿下,晋王殿下。”

    徐妙云又是盈盈一礼。

    徐妙云自幼聪明伶俐,过目不忘,精通四书五经,被人们称为“女诸生”,乃是京城的第一才女。

    而如果没有朱棡负气出走京师,拒绝成婚,这个徐妙云今年也应该会被册封为燕王妃,成为燕王朱棣的王妃。

    也就是后世大名鼎鼎的仁孝慈懿诚明庄献配天齐圣文皇后。

    但现在,可能就不是了。

    “不必多礼,自家妹妹,自家兄弟,就不用称呼殿下了。”

    朱棡轻轻点头,便是笑着道:“称呼一声二哥,三哥便可。”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