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
关灯 护眼
沧桑文学 > 楞严经修学应用 > 第4集《楞严经修学应用》

第4集《楞严经修学应用》

    请大家打开讲义第十面,戊五、结示本无。

    我们上一堂课强调了生死轮回的根本,就是为什么我们会不断地死亡以后,为什么我们会马上得一个果报呢,为什么阿罗汉死掉以后他就入无生了,他的轮回的力量就结束了呢?因为我们住在我们心中的妄想,就启动了轮回的力量。所以古人常说,流转三界中,是谁在流转?其实就是我们一念的妄想在流转。

    我们可以这样子讲,我们过去生打了很多五戒十善的妄想,所以把这个妄想的力量变现成人天的果报,这个叫作一个总报。当然这个总报也有别报啊。在五戒十善当中,有些人特别打了很多布施的妄想,他住在布施的妄想,所以他今生福报特大;有些人他在五戒十善当中,他特别强调持戒的善法,他做什么事有规矩、有章法的,他的身心特别庄严,特别的尊贵、高贵;那么他前生遇到事情的时候,他经常打忍辱的妄想,他遇到事情他宁可退让、宁可忍辱,不会跟人家抗拒,他就出现庄严的相貌。所以我们应该这样讲,你前生的妄想把你今生创造出来。

    那你今生又打很多妄想,我看一个人要是没有学《楞严经》的话,大概四十岁以上,你来生的相貌大概就画出来了,差不多画出来了,你看看你打什么妄想呗。就是那个经常出现的妄想你要注意,叫坚固妄想。如果你偶尔出现一次妄想,这个还乱不了。你一天当中如果有一个妄想是一而再、再而三地出现,这个妄想你就要小心了,你要很小心啊,它开始在累积你来生的相貌。妄想就像工画师,它把你来生的相貌不断地画。如果你是打布施的妄想,它画出来是一个福报的相貌;如果你是悭贪的妄想,它把你来生贫贱的相貌画出来。只要这个妄想是你不自主的、经常会出现的,你都要很小心。当然,从本经的高标准,不管是善念、恶念,都是轮回性的,都不能住。

    如果我们有志于了生死——求生净土是一个出离三界的,所以,你对三界的妄想太执着会障碍你往生。往生我们要做两件事情,第一个、厌离娑婆,第二个、欣求极乐。你要走得出三界,如果你跟三界的力量是咬得紧紧的,你一方面贪恋娑婆,一方面欣求极乐,这两个力量在拉扯,那对不起,娑婆世界的力量强大,因为你跟它是熟境界。

    所以,一个求生净土的人,第一件事情,你要把三界的妄想要慢慢地降低,你才跳得出去;第二个,你要建立一个新的妄想,这部分我们到佛三再来开示,建立一个对弥陀、对净土一种强烈皈依的妄想,产生一个求生的动力。所以,我们一个人要求生净土是两件事情,第一个,你要放下娑婆,第二个,你要欣求极乐。

    《楞严经》有助于帮助我们放下娑婆世界的生死的力量,有助于。那就是我不对治妄想,是我观察它是妄想本空,无住。妄想是没有实体的,它之所以能够产生那么大的力量,是因为你的心力灌到上面,力量是我们给它的。妄想本来是没有力量的,诸位要知道,它没有力量。但是你一住上去,它变成有力量,问题在这里,是我们加持它。

    它本来是一个因缘和合的假相,根境碰撞,由于我们过去的业力。你跟他有缘,你看他就起欢喜心呗,这正常的;你过去跟他结恶缘,你看他就很讨厌他嘛。这个都是妄想,你无住,它自然就退失掉,那是一个生灭的假相。但是你一旦住上去,那事情就没完没了,它就变成坚固,它变成有力量,那都是我们给它的。

    所以我们觉得妄想那么有力量,其实它本身是没有力量的,是我们的心力灌进去,它变成有力量了。就像那个木偶一样,木偶本来是不能动嘛,是我们的手在里面动,它木偶才动嘛。所以我们现在要慢慢从住在妄想的心要拉回来,把心带回家,首先要知道一件事情——妄想本来是没有的,达妄本空。

    看经文,戊五、结示本无。我们不是说,妄想本来有,硬生生把它消灭,不是这样子的。本来没有妄想,那只是一个因缘和合暂时出现的假相,是这个意思。好,我们看经文。

    “阿难!汝犹未明一切浮尘诸幻化相,当初出生,随处灭尽;幻妄称相,其性真为妙觉明体。如是乃至五阴、六入,从十二处至十八界,因缘和合,虚妄有生,因缘别离,虚妄名灭。殊不能知生灭去来,本如来藏,常住妙明,不动周圆,妙真如性;性真常中,求于去来、迷悟、生死,了无所得!”

    这段经文很重要。我们把达妄本空、知真本有作一个总结。阿难,你到现在还不能够真实地明了生命的相貌是“浮尘”,浮尘就是空中的灰尘,是飘来飘去的,它是一种虚妄的假相。那么这个假相是怎么来的呢?当处出生,随处灭尽。当你的业力成熟的时候,这个因缘就出现,你就打这个妄想;当你的业力消失了,你说他为什么看到你就讨厌?因为你欠他的呗。那你不断地为他回向,你的业力消失了,他看到你的感觉就不一样了,这个是当处出生、随处灭尽嘛。

    但是在变化当中,我们的一念明了的心是不变的。诸位要知道,心是不变的,妄想是不断地变化。你现在要分清楚,你内心世界有两个东西,一个是你的主人,一个是你的客人。客人是什么?客人是暂时来挂单的,来来去去的,你不能当真的,你一当真你就完蛋了。

    那怎么办呢?我们再往下看:如是乃至五阴、六入,从十二处至十八界,这个都是在讲身心世界,都是开合的不同。开出来就是五阴、六入、十二处、十八界,其实就是色身跟内心,其实就是我们的生命体。那么这个生命体是怎么来的呢?

    因缘和合,虚妄有生,因缘别离,虚妄名灭。

    就是因为业力的因缘成熟了,就出现了这个假相;当业力消失的时候,你的感觉、你的色身、你的想象,这个五阴就全部消失掉。但在消失当中有一个不消失的,就是如来藏性,它是常住妙明,是不动周圆、周遍法界的,它是微妙不可思议的真实的心性,在真实的心性当中,它没有去来,也没有所谓的迷悟,也没有所谓的生死,通通了不可得。

    这段经文的总结,佛陀很明确地告诉我们,我们的内心世界是有两个东西。一个是生灭变化的假相,它就像空中的灰尘,它就像魔术师所变化的一个幻相,一个手帕变出一个兔子、变出一个猫,这个假相。第二个,有一个东西是恒常不变的——我们一念心,真实的心性。

    我们不幸的是,我们都没有住在我们真实的心,我们就跟着我们的感觉走,跟着我们的妄想走。这就是为什么我们现在还轮回的主要因素,是我们自己造成的。

    古人说:梦里明明有六趣,醒后空空无大千。梦中我们感到真的有什么人、做什么事,那个梦境只就是你一念打妄想的梦心变现出来。你在床铺里面什么都没做嘛,那个梦心变现出来。但是梦心消失的时候,你醒过来,看那个人事,觅之了不可得,三界轮回亦复如是。

    佛印禅师有一天在河边散步,他走着走着看到一个少妇,一个年轻的少妇,准备要跳河,佛印禅师立马过去把她抓住,哎呀,你那么年轻不要自杀啊!她说,我一定要自杀。为什么呢?她说,我活不下去了。她说,我跟我先生结婚了三年,本来很恩爱,生了一个儿子,结果我儿子后来生病死掉了,我们两个为了这件事情吵架,吵到最后我先生就把我抛弃了。我现在没有先生,也没有儿子了,我怎么活呢?

    佛印禅师说,那你们结婚三年,你三年前是怎么样呢?她说,我三年前活得自由自在的,还没有结婚的时候。佛印禅师说,那你是回到三年前而已嘛,那你也应该自由自在啊。你三年前没有遇到你先生,本来没有这个东西,对不对?你三年前也没有这个儿子,那你很自在啊,那你现在跟三年前是一样的嘛。

    诸位想一想,我们为什么不自在?同样的环境。因为我们多了一个妄想。对不对?问题在这里。我们在这三年当中累积了一个妄想,当因缘消失的时候,我们妄想放不下。这是个严重的问题。所有的障碍都是我们自己捏造出来的,所以我们自己最大的敌人是你的妄想。

    这个地方的意思就是说,我们要慢慢地习惯从妄想的心回到真实的心,那个不生灭心,要站在不生灭的角度来面对人生,就是所谓的弃生灭、守真常,把心带回家,这是很重要的。

    因为你临命终的时候,你肯定是百感交集。我们临命终一定会打很多妄想,我跟你保证,就跟你平常没有什么两样。不可能说你平常打很多妄想,突然间临命终不打妄想,没有这回事情。你只要住在妄想,你就很难往生。不是佛陀不救拔你,因为你自己走不出你的妄想,你没有办法跟阿弥陀佛感应道交的。我讲实在话,我们一个人要跳火坑,佛陀救不了我们。我们一再强调,感应道交是双方面的事情。佛陀有心救拔我们,我们没有做好准备,不可能感应道交。

    感应道交不是单方面可以决定的,诸位知道嘛?不是佛陀说了算,不是这样子的,是我们自己要做好准备。众生心垢净,菩萨影现中。我们一定要明白这个因缘法的道理。身为一个佛陀,他比我们还紧张。我们在打妄想,他很紧张,但他也没办法,他不能进入到我们的妄想把我们带出来,佛陀只有这件事没办法做而已,他不能进入到我们的妄想把我们带出来,但是他可以说法让我们自己觉悟。就好像在经典上说,就像一个人不能进入别人的梦中从梦中把他带出来,他可以敲引磬让他自己醒过来,但是他不能进入他的梦境把他带出来,不可以。

    那么从妄想走出来最重要关键在哪里?达妄本空。你要观想你本来没有这个妄想,你本来没有这个妄想。那是因为你根尘的碰撞,六根攀缘六尘,由过去的业力产生一个妄想。你跟他结善缘,你就产生一个美好的妄想;你跟他过去结恶缘,产生一个不好的妄想,如此而已了。如果你住下去,你跟他就没完没了,没完没了了。

    所以这个时候我们知道,性真常中,求于去来、迷悟、生死,了无所得!当你把心带回家的时候,你再来看人世间,那都是一个梦幻泡影,那是一个因缘和合、虚妄有生,因缘别离、虚妄名灭,如此而已。那是因为我们住在上面,所以给它很多的力量,给它很多轮回的力量。当我们把心抽回来的时候,你再看它,它是一无是处,是这个道理。

    前面这段是偏重在破妄。佛陀的破妄方式就是说,他告诉你说,如果你觉得妄想是那么真实,那它应该有个处所啊,结果我们在整个七处破妄,不在内、不在外、不在中间,答案是觅之了不可得。当我们看花的时候,妄想就在花上;当我们看地板的时候,妄想又把它带地上去。所以妄想是跳动式的,它只就是根境碰撞当下的一个假相。当根境别离的时候,妄想就没有了,但是我们心中不断地打它,它就变成很有力量。是这个意思。

    那么我们把妄想破坏以后,那我们云何应住呢?我们如何找回真心呢?看下一段,丁二、知真本有。

    我们一个真实的心性是众生本具的,它随时等待我们回家的。我们虽然无量劫来打那么多妄想,但是一念心性它可从来没有离弃过我们,随时等待我们回去,叫知真本有。

    这当中有两段,戊一、问答释义,戊二、现相证成。佛陀先用一个问答来回答这个义理。这当中是如来问,陈那尊者回答,最后如来印可。这个答案是由佛陀的弟子来回答的。看如来是怎么发问的,看经文:

    尔时世尊,舒兜罗棉网相光手,开五轮指,诲敕阿难及诸大众:“我初出道,于鹿苑中,为阿若多五比丘等,及汝四众言:‘一切众生不成菩提及阿罗汉,皆由客尘烦恼所误。’汝等当时因何开悟,今成圣果?”

    那么这个时候要讲话之前佛陀先显出一个相状,他展开他柔软又微细的、具足光明的手,打开五轮指端,等于是这个时候安慰阿难尊者一下,说你不要怕,妄想本空,但是你有一个更好的安住处,我现在来回答你这个问题。就教诲阿难说,我最初出道的时候,我先到了鹿野苑度化五比丘,其中一个就是憍陈那,阿那多憍陈那,五比丘之首。

    佛陀讲一句重要的话说,一切众生之所以不能够成就出世的无上菩提、成就阿罗汉的圣道,为什么呢?因为被客尘烦恼所耽误,就住在自己的烦恼妄想。那么这个时候,佛陀就问这些阿罗汉说,你们当初是怎么远离这个妄想的,你可不可以以过来人的角度来开示这些凡夫众生呢?你们当初是怎么远离你们心中的妄想?这个时候,佛陀要弟子们现身说法。这个时候,身为长老的憍陈那尊者就先回答。看经文:

    时憍陈那起立白佛:“我今长老,于大众中,独得解名,因悟客尘二字成果。世尊!譬如行客,投寄旅亭,或宿或食,宿食事毕,俶装前途,不遑安住,若实主人,自无攸往。如是思惟,不住名客,住名主人,以不住者名为客义。又如新霁,清旸升天,光入隙中,发明空中诸有尘相,尘质摇动,虚空寂然。如是思惟,澄寂名空。摇动名尘,以摇动者名为尘义。”佛言:“如是。”

    这个时候,憍陈那尊者就现身说法说,我身为僧团当中的长老——因为他是所有弟子当中第一个出家的,也是第一个成就圣道的——独得解名,最初解,佛陀给他一个名字叫最初得到开悟的,叫作“最初解”。他是解到什么意思呢?解到客、尘两个字的意思,这以下就个别说明什么是客、什么是尘。

    客跟尘主要的观念就是生灭的,但是客是比较大段的,就是讲的一期的生命的果报;尘是比较微细的,就讲到我们内心的妄想,我们面对果报打的妄想,但这两个都是生灭的。

    憍陈那尊者说,世尊,比方说有一个人他从事长途的旅行,他走累了以后怎么办呢?就暂时寄住在旅馆当中,或者是一个晚上休息,或者吃一餐饭。总而言之,睡完觉、吃完饭,他就必须要俶装前途,开始整理行装,再一次地出发,他不可能长久住在旅馆。但是身为主人,他就一直安住下去。所以我就思惟,暂时住的叫作客人,永久住的叫作主人。就是从生命当中,在一期当中,我们出生到生老病死,这个果报是变化的,那么一定有一个不变化的东西存在。我因为找到这个不变化的东西,所以我证得阿罗汉果。这是第一个思想。

    第二个,又比方说,一个新霁,就是雨后天晴,天空清澈的太阳慢慢地升天,阳光透过门缝照入于房间当中。透过光明,我们看到空中有很多灰尘。灰尘是摇动的,但是虚空却是寂然不动的。所以我就思惟,沉静不动的是虚空,摇动变化的是灰尘,那么以摇动的是灰尘义。所以,憍陈那尊者他之所以证阿罗汉果,他就是看到了虚空是不变的、灰尘是变化的,灰尘指的是我们的妄想。

    不过这个地方的道理跟大乘的不二的道理有点不同,后面的不二的道理是佛陀亲自开演。阿罗汉的空性是跟有是对立的,他认为生灭跟不生灭是对立的。什么意思呢?从小乘的思想,认为妄想是一无是处的,所以他把心带回家以后他就不再打妄想,他认为你安住在不生灭心你就不能打妄想,你打妄想你就不能安住在不生灭心,你要两个选一个,生灭跟不生灭是对立的。所以小乘的法,它的四谛叫作生灭四谛,它是对立的,空有是对立的,有为跟无为是对立的,无为的是一念心,有为的是妄想。

    所以,阿罗汉他明白这个道理以后,他基本上不打妄想。我问大家,菩萨打不打妄想?不打妄想?那菩萨怎么发菩提心呢?他怎么受戒的时候缘境发心呢?菩萨是——生灭跟不生灭是不二的,他是从不生灭心中假借妄想来成就他的功德,借假修真。所以,菩萨是不住三界的妄想,但是他必须要假借心中的想象,我们不要说妄想,说妄想可能会误解。阿罗汉是认为想象是完全没有价值的,他认为你一旦想象,就完全破坏清净,所以他把心跟想是一刀分成两段,你要么想,你要么是安住在心,阿罗汉是这个思考,虚空跟灰尘要选择一个。

    但是,下一段还没讲,我们先讲出一个道理就是说,大乘佛法是认为心也可以想,在想当中又不离开心,就是他能够真空而妙有,妙有又不离开真空。所以大乘佛法心跟想是不二的,诸位一定要把这个思想建立起来。我们可以同时安住在不生灭心,但是同时产生很多想象,但是我们又同时无住。无住也可以生心的哦,诸位,知道么?我们不是说把所有的想象都消灭,我只是告诉你不要住在上面。如果你都没有想象,你就很难发菩提心了。

    你要缘众生苦起大悲,你要缘佛的功德起好乐,上求佛道、下化众生,都要缘所缘,都有一个所缘境的哩。你要布施,你也要缘众生的境才能够布施的。我们的意思就是说,你要把这个妄想的心转成一个正念的思惟,但是它的本质也是想象,只是它是如理的,它的想象是从内心的思惟产生的。

    我们这样讲好了,如果你这个想象是外境刺激的,这个想象好不好?对,不好。只要这个想象是别人讲一句话或者你看到什么事情产生的,这个肯定是颠倒想。只要这个想象的来源是外面给你的,外面的东西,《楞严经》讲是借来的,借来要还的了。当这个境消失的时候,你就还给对方了。但是这个想象是你内心如理思惟产生的,这个好不好?好,对!从内外就知道。

    你看我们现在都活在妄想,所以我们往生,弄得自己非常没把握。我们一个人要往生,要假设临命终的时候没有人刺激我们,要假设我不能死在马路上,我要假设身上没有插管子,我要假设有人帮我开示,我要假设有人帮我助念,我要有七八个因缘具足,我的正念才会勉强出现。你认为这个正念,你觉得靠得住吗?只要有一个人不见你,你就完了。

    所以我们依止外境在修学是很麻烦的,诸位知道吗?因为你不是操之在我。所以,如果我们现在养成一种用妄想心来修学,你一定要有佛像你才能产生皈依的心,你一定要在一个好的环境你才能够产生正念。好,你所有的正念就像佛陀跟阿难尊者说的,你为什么经不起考验,因为你所有的戒定慧的正念都是借来的。

    你看到佛相好你才出家,哪一天我变丑了,你就还俗了,因为你出家是跟佛相好借来的嘛。佛陀说为什么有光明呢?跟灯光借的,跟太阳借的,太阳一走就把光明带走了。为什么会有动?跟风借的,风一走,动就没有了。佛陀说,阿难尊者你想想看,你把借的东西都还完了,剩下才是真正你的东西。诸位,你现在所有的善根如果是借来的,都还给人家,你剩下是什么东西?想想看啊。你一定是如理思惟,发自内心的善根,这才是真的你的东西。所以,在佛教的观念,你的心念只要是从内出来的,才是你的东西,是你的真本事。你要布施,要别人很多人勉强你、硬把你带去的,这个布施都不是你的东西,那是别人借来的。

    所以说,在整个《楞严经》当中,小乘佛法是对所有的想象一概否定,大乘佛法是否定由外境刺激的想象,这部分是否定的,因为那个想象没有一个是好的,颠倒想,但是它肯定由如理思惟产生的一个想象,比方说菩提心的想象,比方说布施的想象,比方说持戒的想象,这个是值得肯定的。因为你没有想象,你的生命就没有动力,因为不生灭心它是不能产生造作的,它是无为法。所以我们要知道,安住,是安住在不生灭心,但是你要修行,就要靠想象啊。菩萨的好乐、菩萨的意乐是想象而来的,它才有动力啊。

    我为什么从台湾飞到新加坡来呢?这也是一个美好的想象,我感觉跟你们有缘。对不对?那也是一种美好的想象来促成一种修行的动力嘛。你看阿罗汉证得空性以后他完全没有生命力了。所以,完全否定想象好不好?不好!对了。你要分辨什么是颠倒想,什么是如理思惟。

    我再讲一次,只要你这个想象是从外面的色声香味触法的刺激而产生的,通通不是你的东西,即便它是一个善念,这个善念也不是你的善念,是脆弱的善念,因为外境会把它带走,临终你要还给人家的。只有透过你如理的思惟产生的善念才是你的东西。

    诸位你还记得《印光大师文钞》有一个公案吗?有一个弟子问印光大师说,您老人家一辈子劝人家念佛往生,您真地看到有人念佛往生吗?印光大师说,全世界的人都没往生,我照样往生。印光大师往生的力量不是借来的,对不对?你一定要看到别人往生你才往生,那要是这个世间末法时代没人往生了,那你也没办法往生了。所以,印光大师的往生是透过如理思惟、透过智慧的抉择,不依外境,禅宗说的,不与一切万法为伴侣。所以,外面变他不会变。

    这个地方的意思就是说,小乘的生灭法跟不生灭法是一刀两断,所以他远离生灭法,完全地把妄想远离,也把如理思惟也远离,就进入偏空涅槃,这是非常可惜的地方。

    我们看大乘的不二思想,佛陀亲自来示范,看经文,如来印可以后,佛陀现相证成,佛陀以他现生的因缘来证明空有是可以同时存在的。我们远离的外境的颠倒想,其实我们也可以创造一个新的想象,这两个是可以存在的。

    看经文:

    如来于是从轮掌中,飞一宝光在阿难右,即时阿难回首右盼;又放一光在阿难左,阿难又则回首左盼。佛告阿难:“汝头今日因何摇动?”阿难言:“我见如来出妙宝光,来我左右,故左右观,头自摇动。”“阿难!汝盼佛光左右动头,为汝头动?为复见动?”“世尊!我头自动,而我见性尚无有止,谁为摇动?”佛言:“如是。”

    这个时候,前面佛陀是请憍陈那尊者来发明生灭跟不生灭的道理,从前面的虚空跟灰尘我们可以看得出来,这两个是对立的。那么这个时候,佛陀就亲自来证明,空有其实从大乘是可以同时建立起来。他就从轮掌中,就是手掌当中,以他的神通放出一道宝光跑到阿难尊者的右边。我们一般人,有特殊的东西过去,他的头就顺着这个光明就回过头来往右边看去。这个时候,佛陀又放出一道宝光跑到阿难尊者的左边,阿难尊者又回过头来往左边看去。

    佛陀就说,阿难尊者,你现在头为什么动来动去呢?阿难尊者说,因为我看到佛陀的手掌放出一道光明,从我的左边、从我的右边过来,所以我就顺着这个因缘就自然地摇动。这是人之常情嘛,看到特殊的情况,就想要去看个究竟。那么佛陀说,你看这个佛光是左右动头,到底是你头在动,还是你那个明了的心性在动呢?阿难尊者就回答得非常好。阿难尊者说,是我的头在动,我的心性连“止”的相状都没有,哪有什么动的相状呢?佛陀说,如是!

    所以,心性是寂静相吗?不是。它连寂静相也没有,它离一切相。因为,一个东西会寂静,表示它会动,有为法是对立的,诸位知道。心性没有寂静相,寂静是修来的。你要把性德跟修德分清楚。我们本具的心性是没有相状的,但是透过戒定慧会产生寂静相,这是修来的。

    这个地方讲出一个观念,我们的心性是不动,但是也不障碍头动来动去。就表示说,当我们安住一念心性真如的时候,也不妨碍你从教理上的思惟产生一些清净庄严的想象,不妨碍。所以,我们必须把性德跟修德要结合,性德是本具的,修德是修来的。你不是说把心带回家就大事已办了,不是的,那是第一步而已,那叫作安住,叫空观安住。

    然后你要怎么样?生起假观,产生增上、产生调伏。所以,本经它是空假中三观。空观是破妄,把心带回家,不随妄想而转,基本上,生死轮回的力量慢慢淡薄了。假观,你要创造一个新的因缘,让你跟弥陀感应道交。所以,我们在《楞严经》要做两件事情。就好像说我们本来住在一个房子,对不对?这个房子把它打掉,这个房子不能住了,住下去,没完没了。打掉以后,接着呢?对,再盖一个新房子。对啊,你本来就重新产生一个想象呗。

    你如果把妄想都消灭了,你来生会变什么,诸位知道吗?变阿罗汉。因为阿罗汉没有想象嘛!没有想象力就是,他没有这种万德庄严,没有大悲愿力嘛!所以,我们在刚开始把心带回家的时候是做第一件事情,远离妄想,不随妄转,然后又产生一个新的想象,这才对。所以说,你必须把修行的观念先大死一番,然后再重新大活。

    诸位你慢慢看经典你会发觉,佛陀在大乘佛法讲话很少讲一句话的。讲一句话,除非他是在对治你,它不是第一义谛悉檀。犹如莲花不着水——让你无住,然后呢,亦如日月不住空——也不能住空。打得念头死,接下来——建立弥陀佛。肯定是有一个东西。大乘佛教是有所放下、有所追求,有所否定、有所肯定,这才是中道的思想。只有小乘人讲话是讲一句话的。凡夫讲话也是讲一句话,凡夫是完全投入,阿罗汉是完全排斥,大乘佛法是远离两边。所以你要能够走大乘佛法,你一定要建立一个双向的思考。如果你有志于大乘佛法,你要建立双向思考,你才是一个大乘善根的菩萨。

    当然,我们在行动的时候,我们可能会先完成第一件事情,再完成第二件事情,但是你在认知上,理论的认知上,一定是圆满的、中道的思想。当我们在破坏一个妄想的时候,我们知道,你还要建立一个新的、一个如理的想象。那么这个就是整个大乘的思考,先破妄,然后再显真,把心性里面好的想象再表现出来,叫离一切相,又同时即一切法,法——布施的法、持戒的法,这个不能破坏。离开凡夫的颠倒相,建立一个清净的功德法,叫离一切相、即一切法,谓之真如,叫作安住。

    我们看最后的总结,结示法要。

    我们先看凡夫的相貌,我们先看阿赖耶识。阿赖耶识就是我们生命无量劫来善恶的业力、无量劫来所有烦恼、妄想的所有的种子都存在阿赖耶识,就是代表我们的过去。什么叫过去?就是阿赖耶识。那么阿赖耶识当然它的种子成熟了以后它就释放出一个身心世界。你就会有一个男人,就有男人的色身、男人的感受、男人的想象,如果你是一个女人,你就现出女人的色身、女人的感受、女人的想象。然后你就会产生一个思量、产生一个执取,住在自己的想象,然后就产生第六意识的了别,这一部分叫作受用果报,这一部分不能怪我们。

    我们在承受果报的时候不能怪今生的你,要怪是怪谁?怪前生的你,对对对。所以我们佛教在受用果报这一块叫作认命。但是第六意识跟外境接触的时候,你用什么心态来面对,这一部分就要小心了,影响到你的来生。身为今生,我们是跟两个因缘交接,第一个,过去跟现在这一块的互动。今生跟过去是互动的,这一块不能怪你。你长得什么样、你有没有福报,不能怪现在的你。但是你今生跟来生的互动,这一部分你要小心哦,你用什么想象来面对。

    我们所谓的现在,同时在承担过去,酬偿过去的业力。所以有人说,人生是来还债的,这句话讲对一半而已。人生一半是来还债,另外一半是开创未来,这一块你就要小心了。所以现在、过去这一块是还债,现在的想象又影响到来生。所以你看,第六意识又回到第七意识的执取,又变成第八识。如果你是从下面又走上去,那就完了,你又住在你的妄想,你过去生打什么妄想,你现在还打什么妄想,又住在妄想,又变成第七意识的有所住,又回到第八识。那就变成一个恶性循环,那你就被过去的妄想牵着走。

    怎么办呢?我们从第六意识开始回光返照,正念真如,从这个地方开出一个新的道路,开始创造法身、般若、解脱。从第六意识开始,遇到事情的时候回光返照,开始不随妄转。不随妄转会有什么情况呢?在经典上说,我们开始怎么样?断相续心,这个是非常重要的。它的势力慢慢减低、慢慢减低,我们不是知道道理马上做到,不是。但是它的势力已经变成怎么样?在唯识学上叫作不增长业,你开始造不增长业。

    我考大家一个因果的问题。某甲跟某乙,某甲他一个礼拜的功课,他第一天念一千声佛号,第二天念九百声佛号,第三天念八百声,七百声、六百声、五百声,这个人是越念越少,每一天少一百声。某乙是第一天三百声,第二天四百声,后来五百声、六百声、七百声、八百声、九百声、一千声。两个加起来完全一样。你觉得哪一个人会往生?

    某乙会往生,为什么?因为他造增长业,对了!我们一个人如果说学佛啊,第一年的时候佛在眼前,第二年佛变得很远,第三年佛看不见了,就糟了。因为你的生命是在 DECREASING(减少)。所有的业,来生会表现出来,它必须是增长业,它那个要有气势,增长业。诸位我们必须要让善业变成增长业。

    在唯识学上说,所有的业会得果报,它必须是增长业。

    你看临终造的业为什么力量特大?因为增长业叫作辗转增胜,它是有气势的。你看在齐国不是有个战争很有名么?齐桓公派了将近五倍的军力去攻打鲁国,鲍叔牙,诸位知不知道?鲍叔牙去打鲁国,鲁国没办法,几乎要被灭国了,去找一个有智慧的人叫曹刿。曹刿一看,哎哟!军队这么强。齐国击鼓的时候,鲁国退,退了三次,到第四次再击鼓,把鲍叔牙打败。

    鲁国说你怎么打败齐国呢?他说,国君,打仗打的不是人数,打的是气势。它击鼓三次,我都不跟他打,他最后是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我们气势正旺,他气势在衰弱,所以就把它打败了。诸位要知道这个观念,打仗跟念佛道理一样,你念佛没有气势,如果你念佛的数量是慢慢减少,那你要小心了。

    你比方说,你在造一个罪业,所以在菩萨戒有一条戒说,比方说恶口,我很喜欢骂人,但是我回光返照以后——这个骂人是一种错误的想象,我开始对治了。我昨天骂人家三次,今天骂人家两次,今天骂一次,这个菩萨戒不结罪的,菩萨戒不结罪。因为你已经开始对治了,对治所作业。因为这个业已经变成不增长业了,除非你以后要造作。只要这个业你开始在减少当中,而且是通过如理思惟减少,不是因为外缘不具足,是如理思惟刻意地对治的,这个业叫作不增长业。

    我们必须把所有的希望往生的业力要变成增长业。所以念佛你必须要保持意乐。念佛要有气势的,越念越多,越来越多,你那个信愿行的资粮是要慢慢走,你宁可慢慢走,没关系。因为你平常都不念佛,突然间拜三千拜,又不拜,这个没有用,这个最不好。修行,忏公师父讲,点点滴滴。一天拜一百拜,明天也拜一百拜,这个很正常。一个人一天拜三千拜,这个不正常,这种暴饮暴食的修行不可取,你必须要增长业。

    所以说,当我们开始回光返照的时候、开始把心带回家的时候,你所有三界的业力,你说,诶,我还打妄想,但是次数减少了,对,就是这样子,它变成不增长业了,它的势头、气势被你破坏了。带业往生就是这个道理,因为你开始远离它了,它的势力在慢慢慢慢减损当中,你往生的势力增长当中,你一定往生,因为它气势旺。

    我们明白道理以后,我们不是马上做到,但是我们的势力开始产生一种消长:三界的业力慢慢减损,出世的业力慢慢增长了,这个就成功了,做到这点就不错了,你就有把握带业往生,就是那个业的势力、三界的势力被你破坏了。但是这个有一个条件,你要真实地觉悟,然后勉强自己去做,不能观要他观,刚开始勉强,时间久就习惯了。

    这个地方就讲到,整个生命的变化从当下一念的不取,不迷不取不动,不取,不动,让生死的业力慢慢慢慢淡薄,然后在建立一个新的想象,然后让这个想象势力越来越大。这个时候,你来生的因缘就变化了,因为诸法因缘生,当你心念产生变化的时候,你来生的生命也重新布局了。

    佛教不重视结果,重视因地。你因地改变了,果报自然改变,你不要求。佛教的果报没有一个是求来的,都是修来的。佛教真的是无求。你把因地把握了,诸法因缘生,你因缘具足了,它果报就自然出现;你没有因缘,你求也没用。因缘在哪里?就在你的心中。你要会操作你的内心,来生的确是可以创造的。你要跟着感觉走,那你就永远活在恶性循环。当然,关键在于你要先觉悟,你才能够做出生命的改变。

    你遇到妄想,你念佛也好,你修止观也好,总而言之,不要跟着它走。不要跟自己的感觉走,跟自己的感觉、跟妄想说不,慢慢慢慢它就变成不增长业了。为什么?因为它本来就没有实体,达妄本空。它有力量是你给它的,你把力量抽回来,它就自然枯萎。就是这个道理。

    我们今天先上到这个地方,明天再把它作一个总结。好,回向。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