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
关灯 护眼
沧桑文学 > 大明假皇孙 > 65 你们听我解释……

65 你们听我解释……

    月明星稀。

    夜色犹如一块灰色的冰,将京城冻僵了。

    当啷!

    朱允熥的刀被打掉了,一把雪亮的长刀架在他的脖子上。

    朱允熥苦笑道:

    “先生,学生输了!”

    周云海收起刀,

    “有进步!”

    朱允熥挑挑眉毛,冷如冰山的先生都学会安慰人了,

    昨天自己两招就败了,今天是三招。

    他擦去额头的汗,弯腰捡起地上的刀,

    刀背上有了裂纹,这口刀废了。

    “今天去观政?”

    “是的,先生!”朱允熥有些意外,先生还是第一次询问习武之外的事情。

    “今天到此结束,你早点回去准备。”

    送走周云海,朱允熥换了一把刀。

    这把是他定做的,比军刀沉了两斤半,

    没有开刃,

    专用于练武。

    深吸一口气,他拉开了架势,

    脑海中想着先生的指导,缓缓挥出了刀。

    直到天光大亮,朱允熥才收起了刀,

    擦擦额头的汗,

    拖着疲惫的步子朝回走。

    ~

    钱嬷嬷在院子里急的跳脚,

    “殿下还在练武吗?”

    秋桃看了一眼,

    “好像是呢。”

    “哎呀!他今天观政啊!”钱嬷嬷急的团团转。

    这个时辰,炆殿下都到江堤了,

    这位竟然还在习武,

    习武回来还要沐浴,早膳,更衣,等出发就不知道时候了。

    小院子的几个宫人都在院子里,翘着脚看着演武场,

    寒风刺骨,

    他们的心里却有一团火在烧,烧的他们焦躁不安。

    她们都很急,可是没人敢去演武场催促,因为周云海是真的会杀人。

    她们不关心朱允熥表现如何,

    可是如果他去迟了,首先被算账的,就是她们这些下人。

    想想被打死的小韩子,有人都急哭了。

    钱嬷嬷咬咬银牙,解下围裙,

    “老娘去催。”

    秋桃惊叫道:

    “殿下来了!”

    几个宫人也跟着叫,

    “回来了!”

    “天爷呀!他回来了!”

    钱嬷嬷急忙冲过去,看到朱允熥正不紧不慢地回来,一身衣服早被汗水浸透了。

    她火急火燎地迎上前,忍不住抱怨道:

    “殿下,今天您观政,不会是忘了吧?”

    “没忘。”朱允熥摆摆手。

    “殿下,时辰有点晚了。”

    “没事。”

    朱允熥不急不忙地去洗澡。

    观政不是上朝,老朱也没给明确的起止时间。

    他不打算早去。

    时间很宽裕的。

    用了早膳,换了常服,朱允熥抄起一把军刀,大步向外走。

    “殿下,您这是去哪?”钱嬷嬷跟了上来。

    “观政啊!”

    “殿下,您带几个宫人啊!”

    “不用了。”

    “殿下,都给您准备好人手了。”

    “本王有人手。”

    “殿下!您……”

    “嗯?!”朱允熥看了她一眼,目若寒星。

    带人手?

    是带几个太子妃的细作吧?

    钱嬷嬷站住了,

    “奴婢恭送殿下!”

    朱允熥拿着刀,大步走远了。

    ~

    江都郡主身边的周嬷嬷来了,在院外恰好看到了朱允熥的背影,

    鲜艳的常服,

    孤独,又显眼。

    周嬷嬷冷冷地看着小院子的人,冷哼一声,转身就走。

    这个时辰才走,

    还是一个人,

    这些狗才又对殿下使坏了!

    秋桃知道她误会了,低声骂了一句,

    “老狗!”

    钱嬷嬷看了一眼,没有说话。

    周嬷嬷刚走几步,迎头撞见了郭宁妃身边的卫嬷嬷,

    不等她招呼,卫嬷嬷就笑道:

    “咱也是看殿下出发了吗?”

    周嬷嬷的火上来了,指着朱允熥的背影,

    “那儿!刚走!一个人!”

    卫嬷嬷顺着看过去,一个红色的背影正消失在拐角,

    她愣住了,

    这么晚?

    还没随从?

    她转头看向小院子,眼神意味深长。

    周嬷嬷和她道个别,转身走了。

    钱嬷嬷急忙上前,

    “两位嬷嬷,进来坐呀。”

    可不能让卫嬷嬷误会了。

    卫嬷嬷冲她客套了一句,也走了。

    钱嬷嬷:

    “……”

    你们听我解释啊!

    ~

    路边的一家酒馆。

    门板没有拆下,但是窗户打开了。

    蓝玉、王行在窗边相对而坐。

    马蹄声隆隆,一小队骑士过来,为首的一身红色常服,十分耀眼。

    “熥儿来了!”蓝玉捻着胡子,说道。

    王行稍微探出头,看着朱允熥一行人席卷而过。

    “熥儿就带这些人?”蓝玉有些意外,“他准备的那些人手呢?”

    “殿下说上午先去看看形势,如果可行,其他人手下午再去。”

    “老夫想派个管家去,听他使唤。”

    王行急忙摆手,

    “老公爷,让殿下自己去做,且不要再做其他主张。”

    蓝玉很不放心,

    “他还是个孩子!”

    王行笑道:

    “孩子终究要历练的,这也是陛下让他们观政的本意。”

    蓝玉喝了口酒,缓缓道:

    “这几天,不少人上折子啊。”

    王行点点头,

    “他们是够忙的。”

    不少年轻官员上奏折,将朱允炆夸赞成了一朵花,

    “老成持重”,

    “雏凤初啼”,

    “……”

    各种小词儿不要脸地用。

    细究下来,这些人都是黄子澄的同年、乡党。

    现在京城也在传朱允炆的“政绩”,显然是有人推波助澜。

    蓝玉眉宇间有些担忧,

    “陛下也夸赞了几句。”

    官员的折子,可以当他们放屁,可是陛下就不一样了。

    王行笑了,安慰道:

    “老公爷,殿下自己都说了,这才刚刚开始,路还长着呢。”

    蓝玉爽朗大笑,

    “这么说起来,老夫还不如熥儿沉得住气。”

    他一拍大腿,

    “好!老夫就看着,不能计较一时的得失!”

    他站起身,

    “今天休沐,老夫去军中看看。先生就坐镇府中,如果灾民那边有事,也方便支援。”

    蓝玉带着手下,纵马而去。

    王行也坐上了轿子,

    “回府!”

    轿子颤悠悠向回走。

    王行没了刚才的洒脱,皱眉沉思。

    朱允炆这三天表现的太亮眼了,

    做事干练,行事果决,事前准备也十分齐全。

    陛下赞不绝口,不少重臣也击节称赏,

    王行也承认,一个十四岁的孩子,能做到这种地步,很难得了。

    虽然最后被戏耍捐献了巨款,但那只是一点小浪花,不影响大局的评定。

    赈济无非钱、粮,再去灾民面前表演一下,

    但是,

    这些路都被朱允炆捷足先登了。

    殿下再走,就成了拾人牙慧,只是陪衬朱允炆的优秀。

    虽然殿下也另辟蹊径,但是王行的心却一直吊着。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