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澈与太平公主历经无数风雨,在唐隆政变中成功击败韦后势力,李显被废黜,李旦登上皇位,是为唐睿宗。然而,朝堂之上的局势并未就此平静,各方势力仍在暗中涌动,试图在这权力的漩涡中分得一杯羹。太平公主自恃功高,在朝中培植了大量亲信,隐隐有掌控朝政之势;而李隆基心怀大志,对皇权的渴望日益强烈,他不甘心只做一个被太平公主掣肘的太子。林澈夹在两人中间,心中十分为难,他深知两人都是他所看重的人,不想看到他们之间发生冲突,于是尽力从中调解,希望他们能以大唐的利益为重。
这日,林澈正在府中思索着如何平衡太平公主与李隆基之间的关系,以期让大唐能平稳发展,避免陷入内斗的危机。突然,家仆匆匆来报,说太平公主派人请他即刻前往公主府,有要事相商。林澈不敢耽搁,立刻起身前往。
到了公主府,林澈被引入内堂,只见太平公主一脸怒容,来回踱步。见林澈进来,她立刻说道:“林郎,你可知道,那李隆基近日愈发不像话!他在朝堂上拉拢势力,处处与我作对,丝毫不把我放在眼里。他以为自己做的那些事能瞒得过我?哼,简直是太天真了!”
林澈心中一叹,他早就料到会有这样的局面,只是没想到来得如此之快。他走上前,轻轻握住太平公主的手,说道:“公主,先别生气。隆基年轻气盛,或许有些行事欠妥,但他也是一心为了大唐。您看能不能找个机会,与他好好谈谈,把话说开,大家以和为贵,共同辅佐陛下,让大唐繁荣昌盛,这才是最重要的。”
太平公主冷哼一声:“和为贵?他现在翅膀还没硬,就开始对我动手了。我为大唐付出了这么多,他却如此不知好歹。林郎,你可不能胳膊肘往外拐,要知道,我们一路走来,经历了多少风风雨雨,那些艰难险阻,都是我们携手共度的。”
林澈看着太平公主,眼神中满是无奈与深情:“公主,我当然知道我们的情谊,也明白您为大唐所做的一切。但如今的局势,若是我们内部起了纷争,只会让那些心怀不轨之人有机可乘。隆基他有抱负,这是好事,我们何不顺势而为,引导他走上正道,共同为大唐的未来努力呢?”
太平公主听了林澈的话,沉默了一会儿,说道:“林郎,你总是这么善良,把人都想得太好。我也不是不想和他好好相处,只是他的所作所为,实在让我难以容忍。不过,看在你的面子上,我可以先观察一段时间,看看他接下来的举动。”
林澈心中稍安,说道:“公主深明大义,如此甚好。我相信,只要我们坦诚相待,一定能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然而,太平公主与李隆基之间的矛盾并未就此平息。朝堂之上,两人的争斗逐渐公开化,大臣们也分成了两派,各自支持一方,局势愈发紧张。林澈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他不断在两人之间奔走,试图调和他们的矛盾,但收效甚微。
这日,林澈正在宫中与李旦商讨国事,突然有太监来报,说李隆基在东宫召集了一批亲信,似乎在商议着什么重要的事情。李旦听后,脸色微微一变,他看了看林澈,说道:“林卿,你看这…… 隆基他到底想干什么?不会是又要和太平起冲突吧?如今朝堂刚经历了一番动荡,可经不起再折腾了。”
林澈心中也充满了担忧,但他还是安慰李旦道:“陛下,您先别着急。或许隆基只是在商讨一些关于国家发展的事宜,我们不妨先派人去打听一下,了解清楚情况再做定论。”
李旦点点头,说道:“也好,那就有劳林卿去走一趟了。务必小心行事,不可打草惊蛇。”
林澈领命后,立刻离开皇宫,前往东宫。他来到东宫时,门口的守卫见到他,纷纷行礼。林澈表明来意,守卫们不敢阻拦,便放他进去了。
进入东宫,林澈便听到一阵激烈的争论声。他顺着声音走去,发现李隆基正与几位大臣围坐在一起,神色严肃地讨论着什么。看到林澈进来,众人都微微一愣。
李隆基起身迎上,说道:“林将军,您怎么来了?”
林澈微微一笑,说道:“听闻殿下在此商议要事,陛下有些担忧,便让我来看看。不知殿下在商讨何事?”
李隆基犹豫了一下,说道:“实不相瞒,林将军。如今太平公主在朝中权势过大,她的所作所为,已经严重影响到了朝堂的平衡。我担心长此以往,大唐会陷入内乱。我和几位大臣正在商议,如何才能削弱她的势力,让陛下能真正掌控朝政。”
林澈心中一沉,他最担心的事情还是发生了。他看着李隆基,说道:“殿下,太平公主为大唐立下了赫赫战功,她对陛下也是忠心耿耿。虽然她的一些做法可能有些不妥,但我们应该以沟通为主,尽量避免冲突。若是贸然削弱她的势力,恐怕会引发更大的危机。”
李隆基皱了皱眉头,说道:“林将军,您是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太平公主野心勃勃,她表面上辅佐陛下,实际上是想自己掌控朝政。她在朝中安插了大量亲信,已经形成了一股强大的势力。若不及时遏制,后果不堪设想。”
林澈知道,此刻想要说服李隆基放弃这个想法很难,他只能缓缓说道:“殿下,此事还需从长计议。太平公主在朝中经营多年,势力盘根错节,若是操之过急,不仅无法达到目的,还可能会让局面变得更加糟糕。我们不妨先试着与她沟通,寻求一个折中的办法。”
几位大臣听了林澈的话,纷纷点头表示赞同。其中一位大臣说道:“林将军所言极是,如今朝堂局势复杂,我们不能轻易冒险。还是应该先以和为贵,尽量避免内部争斗。”
李隆基听了众人的话,心中虽然有些不情愿,但也知道此事不能操之过急。他说道:“好吧,既然大家都这么说,那我就暂且按捺住。但林将军,您也得帮我盯着点太平公主,若是她再有什么过分的举动,我绝不会坐视不管。”
林澈点点头,说道:“殿下放心,我会尽力从中调解。但也希望殿下能多体量太平公主的难处,大家都是为了大唐好。”
离开东宫后,林澈心情沉重。他知道,太平公主与李隆基之间的矛盾已经到了一个十分微妙的阶段,稍有不慎,就可能引发一场朝堂大乱。他必须想办法化解这场危机,让大唐能在稳定中继续发展。
回到公主府,林澈将在东宫的所见所闻告诉了太平公主。太平公主听后,脸色变得更加难看,她怒道:“这个李隆基,果然对我有了防备之心。他竟然想削弱我的势力,简直是忘恩负义!若不是我和你,他能有今天的地位吗?”
林澈连忙安慰道:“公主,您先别生气。我已经劝过隆基了,他也表示会暂且按捺住。我们现在最要紧的是保持冷静,不要被愤怒冲昏了头脑。您也知道,如今朝堂上各方势力都在盯着我们,若是我们内部发生争斗,只会让他们有机可乘。”
太平公主深吸一口气,努力让自己平静下来,说道:“林郎,我知道你是为我好,也是为了大唐。只是这口气,我实在咽不下去。他既然不仁,就别怪我不义。若是他再敢对我不利,我定不会放过他!”
林澈看着太平公主,心中无奈地叹了口气。他知道,想要让太平公主完全放下对李隆基的敌意很难,但他还是要尽力去做。他说道:“公主,我明白您的感受。但我们还是要以大局为重,能避免冲突就尽量避免。我会继续在你们之间周旋,希望能找到一个妥善的解决办法。”
此后的日子里,林澈在太平公主与李隆基之间来回奔波,不断地劝说两人以和为贵。在他的努力下,两人之间的矛盾暂时得到了缓解,但朝堂上的气氛依旧紧张,暗流涌动。
就在这时,边关传来急报,吐蕃再次集结大军,意图进犯大唐边境。消息传到朝堂,大臣们纷纷议论纷纷,有人主张立刻出兵迎敌,有人则建议先加强防御,观察吐蕃的动向。李旦看着大臣们争论不休,心中十分烦闷,他将目光投向林澈,说道:“林卿,你对边关战事最为了解,依你之见,我们该如何应对?”
林澈沉思片刻,说道:“陛下,吐蕃此次来势汹汹,我们不能轻视。但也不能盲目出兵,需谨慎行事。依臣之见,我们可以先派遣一支精锐部队前往边关,加强防御,同时密切关注吐蕃军队的动向。若是他们敢贸然进攻,我们便给予他们迎头痛击;若是他们只是试探,我们也可以趁机了解他们的虚实,为后续的作战计划做好准备。”
李旦点点头,说道:“林卿所言甚是。那就劳烦林卿率领一支精锐部队前往边关,务必确保边关的安全。”
林澈领命道:“臣遵旨。陛下放心,臣定当竭尽全力,守护好大唐的边疆。”
太平公主听闻林澈要前往边关,心中十分担忧。她找到林澈,说道:“林郎,此去边关危险重重,你一定要多加小心。我实在放心不下你。”
林澈握住太平公主的手,温柔地说道:“公主,你放心吧。我在边关多年,对吐蕃军队的作战方式十分了解,不会有事的。你在朝中也要多加小心,李隆基那边,我走之后,你尽量不要与他起冲突,一切以大局为重。”
太平公主眼中含泪,说道:“林郎,你就放心去吧。我会照顾好自己的,你在边关也要照顾好自己,早日平安归来。”
林澈带着一支精锐部队,日夜兼程赶往边关。抵达边关后,他立刻开始视察防御工事,了解军队的情况。他发现,经过之前的几次战斗,边关的防御虽然有所加强,但仍存在一些漏洞。于是,他下令士兵们立刻对防御工事进行加固,同时加强巡逻,提高警惕。
在林澈的指挥下,边关的防御逐渐稳固。士兵们在他的鼓舞下,士气高昂,严阵以待,准备迎接吐蕃军队的到来。而林澈则每日都在思考着应对吐蕃的策略,他根据边关的地形以及吐蕃军队的特点,制定了一套详细的作战计划。
然而,吐蕃军队此次似乎有所准备。他们并没有像往常一样直接发动进攻,而是在离边关数十里的地方扎下营寨,与唐军对峙。林澈知道,吐蕃军队这是在等待时机,他们可能在谋划着什么更大的阴谋。于是,他派出了多支侦察小队,密切关注吐蕃军队的动向。
经过几天的侦察,林澈终于发现了吐蕃军队的阴谋。原来,他们打算趁着夜色,绕过唐军的正面防线,从侧翼偷袭。林澈得知这个消息后,冷笑一声:“哼,吐蕃人以为这样就能骗过我?既然你们想玩,那我就陪你们玩到底!”
他立刻调整作战计划,在吐蕃军队的必经之路上设下了埋伏。他挑选了一批精锐的弓箭手,埋伏在山谷两侧,又安排了一支骑兵部队,准备在关键时刻截断吐蕃军队的退路。一切准备就绪后,林澈只等吐蕃军队上钩。
夜晚,月色黯淡,天空中乌云密布。吐蕃军队以为这样的天气适合偷袭,于是他们悄悄地朝着唐军的侧翼进发。当他们进入山谷时,四周一片寂静,没有丝毫动静。吐蕃军队的将领心中暗自得意,以为他们的计划就要成功了。
然而,就在他们完全进入山谷时,突然听到一声号角响起。紧接着,山谷两侧的弓箭手纷纷张弓搭箭,万箭齐发,朝着吐蕃军队射去。吐蕃军队顿时陷入了混乱,士兵们纷纷中箭倒地,惨叫声此起彼伏。
吐蕃军队的将领大惊失色,他连忙喊道:“不好,中埋伏了!快撤!” 可是,他们的退路已经被唐军的骑兵截断。骑兵们挥舞着长刀,冲入吐蕃军队中,与他们展开了激烈的拼杀。
林澈见时机已到,亲自率领大军从正面杀出。他手持长枪,一马当先,冲入敌阵。他的枪法凌厉,每一次出手都能刺倒一名吐蕃士兵。在他的带领下,唐军士气大振,奋勇杀敌。
这场战斗持续了几个时辰,吐蕃军队在唐军的前后夹击下,死伤惨重,最终狼狈逃窜。林澈望着逃跑的吐蕃军队,并没有下令追击。他知道,吐蕃军队虽然此次战败,但他们的实力仍在,若是贸然追击,可能会陷入他们的埋伏。
此役,唐军大获全胜。林澈成功地击退了吐蕃军队的进攻,保卫了大唐的边疆。消息传回长安,李旦龙颜大悦,他下旨嘉奖林澈及全体将士。太平公主得知林澈获胜的消息后,心中的担忧终于放下,她在公主府中摆下宴席,庆祝林澈的胜利。
然而,就在林澈在边关取得胜利的同时,朝堂上的局势却愈发紧张。太平公主与李隆基之间的矛盾再次激化,两人在朝堂上针锋相对,互不相让。大臣们也被卷入其中,分成了两派,各自为战。
李旦看着朝堂上的混乱局面,心中十分无奈。他试图调解两人的矛盾,但却没有任何效果。他深知,若是太平公主与李隆基之间的矛盾不能得到妥善解决,大唐必将陷入内乱。
这日,李旦将林澈召回长安。林澈回到长安后,立刻进宫面见李旦。李旦看着林澈,一脸疲惫地说道:“林卿,如今朝堂局势混乱,太平与隆基之间的矛盾已经到了不可调和的地步。朕实在是没有办法了,你可有什么主意?”
林澈沉思片刻,说道:“陛下,太平公主与隆基都是为了大唐的未来着想,只是他们的方式不同,导致了如今的局面。依臣之见,陛下可以召集太平公主与隆基,让他们在您的面前把话说清楚,寻求一个双方都能接受的解决方案。”
李旦点点头,说道:“林卿所言甚是。朕明日便召集他们,希望能借此机会化解他们之间的矛盾。”
第二天,李旦在宫中召集了太平公主与李隆基。两人来到宫中后,见到对方,脸色都不太好看。李旦看着他们,说道:“太平,隆基,你们都是朕的至亲,如今朝堂局势如此混乱,你们却还在争斗。朕希望你们能看在大唐的份上,放下成见,共同为大唐的未来努力。”
太平公主冷哼一声,说道:“陛下,不是我不愿放下成见,而是隆基他太过分了。他处处与我作对,试图削弱我的势力,这让我如何能忍?”
李隆基也不甘示弱,说道:“太平公主,您在朝中权势过大,已经严重影响到了朝堂的平衡。我这么做,也是为了大唐的江山社稷着想。”
两人你一言我一语,争论不休。李旦看着他们,心中十分烦闷。他说道:“够了!你们都别吵了!如今大唐面临着内忧外患,你们却还在这里争权夺利。若是再这样下去,大唐的江山迟早会毁在你们手中!”
林澈见势不妙,连忙上前说道:“陛下,公主,隆基殿下。大家都先冷静一下。我们都是为了大唐好,不如坐下来好好商量,寻求一个折中的办法。”
在林澈的劝说下,太平公主与李隆基终于冷静下来。李旦看着他们,说道:“这样吧,太平,你以后在朝堂上收敛一些,不要过于专权;隆基,你也不要总是针对太平,有什么事情大家可以商量着来。你们二人都要以大唐的利益为重,不得再擅自争斗。”
太平公主和李隆基听了李旦的话,虽然心中都有些不情愿,但也不敢违抗圣旨。他们纷纷点头,表示会听从李旦的安排。
然而,表面上的平静并没有持续多久。太平公主和李隆基在私底下依旧明争暗斗,各自拉拢势力,试图在这场权力的斗争中占据上风。林澈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他不断地劝说两人,但都没有什么效果。
终于,一场更大的危机即将降临。太平公主得知李隆基正在秘密策划一场政变,想要彻底铲除她的势力。她决定先下手为强,于是她联络了一些朝中大臣和边关将领,准备发动一场政变,废掉李隆基,另立他人为太子。
林澈得知这个消息后,大惊失色。他知道,若是这场政变发生,大唐必将陷入一场血腥的内战,百姓也将陷入水深火热之中。他必须想办法阻止这场政变。
林澈立刻找到太平公主,说道:“公主,您不能这么做!若是发动政变,大唐将会陷入万劫不复之地。您和隆基都是大唐的希望,为什么不能放下成见,共同辅佐陛下呢?”
太平公主看着林澈,眼中满是失望:“林郎,我本以为你会支持我。没想到,到了这个时候,你还在为他说话。他既然想置我于死地,我又怎能坐以待毙?”
林澈说道:“公主,我不是为他说话,我是为了大唐的百姓着想。一旦发生内战,受苦的是百姓啊!您想想,这么多年来,我们为了大唐的稳定和繁荣,付出了多少心血?难道您忍心看到这一切都毁于一旦吗?”
太平公主沉默了许久,说道:“林郎,我知道你说的有道理。但我实在是咽不下这口气。他如此对我,我若不反击,以后还怎么在朝堂上立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