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
关灯 护眼
沧桑文学 > 家父李世民,请陛下称太子 > 第326章:天下人都小瞧了太子

第326章:天下人都小瞧了太子

    “父皇要派人来谈和?”

    长安的消息很快传了过来,这等事情,自然是要过潼关传信。

    至今李承乾打出的旗号是清君侧,而不是造反。

    因此对李世民不可能直呼其讳。

    对于这个事情,李承乾有些诧异,李世民那么骄傲的人,也会服软?

    不过仔细一想,也在情理之中。

    当年刚登基的李世民,本就是能屈能伸,或者说老李家都算是能屈能伸的。

    李渊向突厥称臣,李世民檀渊之盟。

    如今给儿子服软,好像也没什么大不了的。

    “殿下,这会不会是陛下的”

    文忠小心翼翼的说道。

    话没说完,李承乾自然晓得其中意思。

    在文忠看来,潼关已破,相当于扼住了长安咽喉,这个时候应该是乘胜追击。

    “且先看看怎么说吧。”

    李承乾没有直接拒绝。

    倒不是说不想一口作气直接打入长安,而是现在各方面的条件还不是太成熟。

    火炮是厉害,然火炮一响,黄金万两。

    苏定方不计代价强轰潼关城墙,与之带来的是大量火炮暂且不能用了,只能先行进行翻修。

    还有火弹的供应,目前来说数目也不是太够。

    除了潼关,后面还有好几个关卡,虽说没有潼关这么麻烦,然李靖在那,也不是简单就能突破的,只能是依靠火炮开路。

    这一路开到长安城下,火炮跟火弹基本上就耗尽了。

    长安城厚,且如今正在加固城墙,想要轰塌,不是不能,而是这其中的消耗,是个巨大的数目。

    实际上不仅是李世民需要时间,李承乾也同样需要时间进行生产。

    “是,殿下。”

    文忠有些迟疑,想要劝说一二,但太子发了话,自然是不能反驳。

    近些时日以来,太子的威严日益加重。

    文忠也不敢随意左右太子的决策。

    当然,这也是他并不知道现在火炮跟弹药的情况。

    李承乾同意谈判的消息,很快就传回了长安。

    这让李世民感觉到比较欣慰,觉得太子似乎也没那么叛逆。

    终归还是自己的儿子。

    这一刻,李世民多少有了几分反思。

    闹到现在这样的程度,是否跟自己有所关系。

    简单的想一想,李世民就没再多想了。

    事已至此,往后再看吧。

    便就令长孙无忌即刻出发。

    潼关。

    次日,长孙无忌便来到了这里。

    他亲眼看到了被火炮轰塌的城墙。

    一大块,如今是许多匠人正在进行修复。

    看到这城墙的破损摸样,便可以想象当初火炮轰城的时候,是多么震撼。

    朝廷霹雳火的威力,长孙无忌当然是看过的,可要达到这样的程度,难以想象。

    这个时候长孙无忌明白,为什么李靖只能选择退兵了。

    任何将士在这样的火炮面前,都不可能再有斗志跟胆气。

    此时,苏定方走了过来,拱手行礼:“长孙司徒,一路辛苦了。”

    长孙无忌目光仍停留在城墙上,缓缓说道:“苏将军,此役你立下奇功,以如此惊人之法攻破潼关,实在令人钦佩。只是,这火炮之威,实在超出了老夫的想象。”

    苏定方微微抬头,看着那破损的城墙,眼中闪过一丝复杂的神色,说道:“长孙司徒,这火炮乃是太子殿下苦心钻研之物,威力巨大。当日攻城,我等亦是借助此利器,方能如此迅速地拿下潼关。”

    长孙无忌转头看向苏定方,目光中带着探究:“苏将军,你本是朝廷良将,如今为何跟随太子殿下走上这条……”

    顿了顿,斟酌着用词:“与朝廷对抗之路呢?”

    苏定方现在算是鼎鼎有名的大将了。

    打高丽,新罗,百济,战功赫赫。

    如今更是败军神李靖。

    虽说是借助了火器之威,可这份功勋摆在这里,是抹不掉的。

    本身长孙无忌也是能看出来,苏定方麾下的将士,令行禁止。

    哪怕只是个值守的士兵,那份自信,都完全不同。

    苏定方神色一凛,挺直了腰杆,正色道:“长孙司徒,定方虽为武将,却也知晓天下大势。太子殿下对定方有知遇之恩,这份恩情重如泰山。想当初,定方不过是军中默默无名之辈,在诸多将领之中,毫不起眼。是太子殿下独具慧眼,将我提拔起来,委以重任。”

    这番话,让苏定方不由想起曾经在长安,被冷落的日子。

    太子的出现,是他生命中的一道光。

    长孙无忌微微皱眉,沉思片刻后说道:“苏将军,你一片忠心可嘉。但太子殿下此举,终究是与陛下相悖。如今陛下已做出诸多让步,愿恢复太子之位,分封属地,还设立监国议政王之位。将军何不劝说太子,就此罢兵,回归正道,如此也可避免生灵涂炭啊。”

    对于苏定方,长孙无忌很清楚,在军事这块,是李承乾的最为主要的心腹。

    李承乾军中,有三大将。

    苏定方,裴行俭,薛仁贵。

    而裴行俭早年跟随苏定方,有师徒之实。

    若苏定方回归朝廷,则太子这边,必然面临无人可用之局面。

    再严重一些,苏定方带着这数万大军叛变,则太子即便有火炮又如何,不攻自破。

    长孙无忌自然知晓不可能靠着几句言语说服苏定方,之所以费劲唇舌,也是想试探苏定方这边有没有可能。

    但凡有两三分的可能,便可以再这方面着重心思。

    苏定方目光坚定,摇头道:“长孙司徒,恕定方难以从命。太子殿下一路走到如今,历经诸多艰难险阻,岂是几句条件就能轻易打动的。”

    “当年殿下提拔于我,让我能在战场上建功立业。定方这条命都是太子殿下给的,如今殿下有难,我怎能弃他而去?”

    “况且,如今局势已然明朗,太子殿下占据上风,若此时放弃,之前的一切努力都将付诸东流。”

    长孙无忌长叹一声,上前一步,语重心长地说:“苏将军,你只看到了眼前的优势。可你想过没有,若真的与朝廷彻底决裂,长期征战下去,受苦的还是天下百姓。而且,太子殿下即便打进长安,登上皇位,也将面临重重阻力,朝堂之上诸多老臣,未必会真心拥护。你为报太子之恩,却可能将自己置于不忠不义的境地,这又何必呢?”

    苏定方神色平静,说道:“长孙司徒,定方明白您的担忧。但定方追随太子殿下,生死早已置之度外。在我最落魄之时,太子殿下信任我,给我机会。这份信任,我无以为报,唯有以命相搏。至于朝堂上的阻力,我相信太子殿下自有应对之策。”

    长孙无忌目光深邃地看着苏定方,缓缓说道:“苏将军,你追随太子殿下,是因为知遇之恩。可你也该明白,陛下才是大唐的正统君主,他在位期间,大唐四海升平,百姓安居乐业。如今太子殿下兴兵,已然让天下陷入动荡,这难道是你想看到的吗?为了报答太子的个人恩情,而不顾天下苍生,这于大义有亏啊。”

    苏定方微微摇头,说道:“长孙司徒,定方并非不顾天下苍生。太子殿下重用我,也是希望我能为大唐效力,为百姓谋福。如今我跟随太子殿下,正是在践行我的使命。定方相信,太子殿下有能力让大唐变得更好,即便过程充满艰辛。”

    长孙无忌皱了皱眉,反驳道:“苏将军,你所言虽有几分道理,但报答恩情的方式有很多种,不一定非要通过对抗朝廷。你可以劝说太子殿下,以和平的方式解决问题,这样既能报答太子之恩,又能维护大唐的稳定。”

    苏定方目光炯炯,说道:“长孙司徒,太子殿下已然走到这一步,岂是轻易能回头的。定方既然选择了追随,就会坚定不移地走下去。在定方心中,太子殿下的知遇之恩,比任何事情都重要。”

    长孙无忌沉默片刻,又说道:“苏将军,你追随太子,可曾想过自己的家人?一旦这场争斗失败,你苏家将面临灭顶之灾。难道你要为了一时的报恩冲动,连累家人吗?”

    苏定方神色坚定,毫无惧色,说道:“长孙司徒,定方早已将生死置之度外,又岂会惧怕牵连家人。若能报答太子殿下的知遇之恩,即便连累家人,定方也绝不后悔。况且,太子殿下心怀仁慈,他不会让追随他的人失望。”

    长孙无忌见苏定方如此坚定,心中不免有些焦急,提高声音说道:“苏将军,你莫要被一时的恩情蒙蔽了双眼。自古以来,谋反者鲜有善终。你如今回头,还来得及,陛下宽宏大量,定会念在你往日的功绩上,从轻发落。”

    苏定方冷笑一声,说道:“长孙司徒,定方并非愚忠之人。我追随太子殿下,是出于内心的感激与忠诚。若因为惧怕风险而临阵退缩,定方又有何颜面自称大唐的将领,又如何面对太子殿下的信任?”

    长孙无忌无奈地摇了摇头,说道:“苏将军,你如此固执,老夫实在难以理解。你为了太子的知遇之恩,不惜与天下为敌,这值得吗?”

    苏定方目光坚定地看着长孙无忌,一字一顿地说:“长孙司徒,在定方心中,太子殿下的知遇之恩重若千金。为了报答这份恩情,定方甘愿赴汤蹈火,在所不辞。”

    长孙无忌叹了口气,说道:“苏将军,老夫此次前来,是为了大唐的安宁,为了天下百姓。希望你能在适当的时候,劝劝太子殿下,以大局为重,放下武器,回归朝廷的怀抱。”

    苏定方再次拱手行礼,说道:“长孙司徒,定方明白您的苦心。但定方追随太子殿下之心,矢志不渝。至于太子殿下的决策,定方唯有全力执行。”

    说罢,再不多聊,转身离去。

    长孙无忌眉头紧锁。

    因为他感受到周边的士兵,看向他的目光充满敌意。

    这意味着太子在军中的威望,极其之高。

    正常情况下,士兵都是跟随将军,将军个人的威望,很多时候都是要超越君主的。

    这是很常见的事情,否则自古以来,又怎会有那么多造反之事。

    可太子不领兵,却在军中有如此威望。

    ‘是因为讲武堂?’

    长孙无忌很快就想到了缘由。

    当初太子在东宫就搞过讲武堂,只是随着太子东征后,这讲武堂也就名存实亡了。

    如今,世人的目光,都是聚集在火炮之上。

    要是没有火炮,哪有今日之太子。

    却很少有人注意到,太子麾下军队的实力。

    带着这份心思,长孙无忌接下来便对潼关太子军多加留意。

    这一留意就感觉了不得。

    长孙无忌也是懂兵的,虽说没怎么领兵打仗过,可对于军队并不陌生。

    长孙皇后嫁给李世民前,长孙无忌跟李世民就已经是少年故交,加上妹夫这层关系在,更是亲密。

    李渊在太原起兵后,长孙无忌前往太原投奔李渊,此后便一直跟随李世民四处征战,为李世民出谋划策。

    这么多些年下来,天下什么精锐的军队没曾见识过。

    然太子的军队,哪怕只是看一部分,都能感受到这精锐之处。

    心中反复对比,长孙无忌赫然发现,能与之相提并论的,竟只有当年陛下的玄甲军。

    想到这里,长孙无忌有些愕然。

    果然是父子一脉相承啊。

    这让他心中又多了几分其他的心思。

    终归都是一家人,太子也是他这个舅舅看着长大的。

    还是妹妹的长子。

    恩情自当在。

    帮陛下还是帮太子,站在长孙无忌的角度,不管选择谁,都不会有所影响。

    娘亲舅大,如今妹妹已经不在,他帮外甥,这哪能说不过去。

    当然,如果有选择的话,长孙无忌还是要站在陛下这边。

    只是局势既已如此,长孙无忌也要多留条后路。

    现在潼关在太子手里,对于陛下那边来说,实在是有些麻烦。

    真要太子军队兵临长安城下,加之火炮。

    这最后的结局,还尤为可知。

    长孙无忌其实想见识见识火炮,然苏定方对此直接拒绝了。

    次日,长孙无忌便就出发洛阳,面见太子。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