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
关灯 护眼
沧桑文学 > 大明暴君,我为大明续运三百年 > 第1963章 大明日报的商机,惯犯与奸商

第1963章 大明日报的商机,惯犯与奸商

    “洪大人,昨日本阁去了火器研究院,因为年初就定下了远征海外三国的事儿,所以带走了大部分的掌心雷、飞雷弹和全部的三弓床弩的火箭和爆炸箭。

    还要留一些预备,所以只能调出一万两千颗掌心雷、三千飞雷弹、一千轰天雷、三千颗燧发地雷,佛朗机炮、虎蹲炮倒是有各有千余门,铅子等要多少都有,你看够不够?

    若是不够的话,那本阁与英国公联合给陛下上疏调动预备的部分。”

    “够了、够了!”

    洪承畴连连点头:“对付骑兵,佛朗机炮才是最好的选择。

    虽然不如掌心雷、飞雷炮和轰天雷的致死高,但足以打乱冲锋的队形,没有了阵型冲锋的骑兵在我们面前就是待宰羔羊。”

    “那就行,内阁已经商议调动沿途周边的卫所和征调部分百姓,以接力形式日夜兼程护送军需和粮草,搞不好会比你们还先到达嘉峪关。”

    袁可立点了点头,思索了几息后,凝声道:“洪大人,此行一切以稳为主。”

    “袁阁老放心,我不会拿将士们生命开玩笑的。”

    “那本阁就预祝洪大人凯旋了!”

    “阁老珍重!”

    洪承畴朝着袁可立拱了拱手,随即朝着城门而去。

    同一时间,紧闭的城门在嘎吱声中缓缓开启,洪承畴猛地一夹马腹,胯下战马便迈开四肢开始疾驰,身后的一个小旗精锐骑兵也跟了上去出,直奔西部而去。

    城门的提前开启和骑兵的出击,让城外排队等着进城的客商们大为惊讶,纷纷的小声议论着,但不管怎么样城门提前开启能早点进城也算是一大好事儿。

    又过了一刻来钟,整个北京城才开始有了动静,半炷香后就彻底的热闹了起来,小商小贩开始在街道上散开,毕竟住了数十万人,一步慢那就是步步慢了。

    “惊天大消息,走过路过不要……”

    ……

    “给我来一份!”

    “两份!”

    “别喊了,规矩我们懂!”

    ……

    大明日报馆门刚打开,报童们平日的开场语还没有喊完,就被早已经等待多时的百姓们围了上来,挥舞着手中的铜钱、纷纷大喊着。

    平日里百姓们可没有这么闲,哪怕是北京城的百姓也没有闲钱天天买份不能吃的大明日报,但特定时间、特定事件除外。

    什么是特定事件?

    例如昨日上午有三百里加急送回来,晚间又有数十骑出了北京城,按照往常经验这一定是有大事儿发生了,所以百姓们才会聚集起来。

    想知道发生了什么是一回事儿,想从事件中寻找商机又是一回事儿,大明日报上的内容能不能发现什么,那就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其他地方不知道,但北京城中不少人都在大明日报中赚到了不少的银子。

    “咦……新增加两个重量单位,公斤和吨?这个叫法好奇怪。”

    “一公斤等于两斤,一吨等于两千斤?”

    “公斤这个无所谓,倒是这个吨还挺有意思的。”

    “有啥意思?一个单位而已!”

    “笨,咱们现在最大重量单位是石,一石等于一百五十斤,平时还好,大量的时候就不太好计了。

    以粮食为例吧,现在的漕粮专用麻袋重量约为一百五十斤,为了方便计量,都是装满的。

    一人扛有点重,两人抬又有点慢,有了吨的计重后,麻袋稍微调整一下,一袋一百斤,一个人轻轻松松搬运,最后乘以总数量,多方便。”

    “有这么一层意思,但不是主要的,主要是因为海贸与海外诸国接触,为了与诸国统一,避免出现歧义和误差,特意制定了这个,以后大明和海外在大重量上都是统一使用。”

    ……

    “不止是重量单位,还增加了一个公元纪年的方式,具体怎么来的这上面没有说。

    但按照上面的说法,公元元年是汉平帝元始元年,大明开国是公元一三六八年,陛下登基是公元一六二七年,崇祯元年是公元一六二八年,今年是公元一六三五年。”

    “哈哈,这个我喜欢,简单、粗暴!”

    “的确是这样,一目了然!”

    “大俗即大雅,能普及的、通用的就是最好的。”

    “就是,有时候看史书,上面写着某宗多少年,我们还得算一下距今多少年了,现在有这个直接拿今年减记载年限,简单明了。”

    “咦……那是不是所有的书都要重新编制一下?这不就是商机吗?”

    “修不修订的看朝廷的意思呗,这可是大工程,一时半会儿也完成不了,不过哪个书局若是出的书加上了公元纪年,肯定是我们的首选。”

    “也不用那么麻烦,不过倒是可以印一本年号纪年和公元纪年的换算表,以朝代为卷,以皇帝年号为篇,也就二二三十页事儿。”

    “兄弟,这个想法我投了,赶紧搞起来!”

    “霸气,长度单位、重量单位都是大明的标准,先制定标准,让他们习惯,然后慢慢靠近……最后同化,我怎么感觉朝廷在下一盘大棋呢?”

    “大棋不大棋的跟我们普通百姓没关系,但就算是这两个内容也没必要三百里加急吧!”

    “不会吧,大明日报馆难道想刊印在明天的大明日报上?嗯……以他们的尿性这很有可能,而且还是惯犯!”

    “妈的,奸商!”

    ……

    百姓们拿着报纸议论纷纷。

    还真是让他们发现了商机,诸如重新修订、年号与公元转换等等,就看谁的速度快了。

    对于公元纪元这一点,内阁六部都没有加以干涉,只是规定后面新出的书必须符合新的纪元方式,之前的没有强求。

    毕竟华夏几千年,遗留下来的书籍浩如烟海,倾尽大明之力都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完成,倒不如放任自然,以后哪个书局修订了,那就购买一批替换书库就是了。

    年号与公元转换这事儿他们也想到了,但没有下手,朝廷去争这种小利就有些过分了。

    只要能印出来,少则百万本,多则千万本都是可能的,读书人得人手一本吧,适龄孩童得一本吧,商人也需要吧。

    可能一本书半钱、一钱银子,但总得算下来也是数百万两的大生意,可以带动很多产业的。

    第二天一早,大明日报再次被抢购一空,可却没有众人想象中的重磅消息。

    就在众人空欢喜和疑惑的时候,衙役们敲着破锣扯着嗓子大喊着。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