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
关灯 护眼
沧桑文学 > 大明假皇孙 > 39 一个纸团

39 一个纸团

    黄子澄带着众人接旨,

    宫女大声道:

    “兄弟矛盾,由东宫自行处置,大本堂无需过问。”

    众人领了懿旨。

    大家的神情都有些古怪。

    懿旨早来一步,朱允炆就不需要道歉了吧?

    黄子澄连声叹息,

    “时也!命也!”

    郑嬷嬷更是懊恼,心中抱怨,传旨的小蹄子为什么不跑快一点。

    宫女看看众人,心里直犯嘀咕,

    这……

    都什么眼神啊?

    ~

    宫女刚走,钱嬷嬷就拎着裙摆闯了进来。

    看见她,郑嬷嬷条件反射一般,冷哼一声。

    想到今天钱嬷嬷什么也没做,就被救了一命,

    自己却白挨了殿下一巴掌,

    郑嬷嬷的心里很不平衡,又翻了几个白眼。

    钱嬷嬷一眼看到郑嬷嬷左脸肿了,有一个清晰的巴掌印。

    “姐姐,事情怎么样了?”

    郑嬷嬷冷哼一声,

    “没事了!”

    钱嬷嬷小声道:

    “有了娘娘的懿旨,当然没事了。我是问,殿下给道歉了吗?”

    郑嬷嬷上下看看她,

    “你是不是傻?不道歉的话,现在就是在谨身殿,等候陛下圣裁了!”

    钱嬷嬷很失落,

    “懿旨来晚了?”

    “还是手写的道歉书。”郑嬷嬷悻悻地说道。

    钱嬷嬷大惊失色,“你为什么不拦着?”

    “蠢货!我拦的住吗?”郑嬷嬷低声道,“他捏着把柄,我怎么拦?都是你们干的蠢事!”

    郑嬷嬷恨的咬牙切齿,自己纯粹是替钱氏她们挨打。

    ~

    朱允炆换了衣物出来,

    崭新的常服,衬托他苍白的小胖脸、冰冷的眼神,

    在一群旧衣服中,十分耀眼。

    郑嬷嬷、钱嬷嬷争着迎了上去。

    朱允炆阴沉这脸,他知道刚才来了懿旨。

    他以为钱嬷嬷是负责传旨的,

    钱嬷嬷上前奉承道:

    “殿下英武……”

    朱允炆已经飞起一脚,将她踹倒。

    “为什么不早一点来?”

    路上跑快点,本王就不用道歉了!

    都是一群坑货!

    ~

    郑嬷嬷、钱嬷嬷告退了。

    黄子澄上前和朱允炆说话,朱允炆有点冷淡,

    黄子澄低语几句,塞给他一样东西,朱允炆的态度又变得恭敬了。

    朱允熥看的清楚,黄子澄塞过去的是一张纸。

    朱允炆可以避开人,打开阅读。

    黄子澄则去整理队形。

    学生不到二十人,很快排好了队形,

    排的是一个长队,朱允炆是第一位。

    朱允熥和朱权、朱植自己去了队尾。

    朱植看看朱允熥,又看看最前面的朱允炆,

    “就你们哥俩鲜艳。”

    “两只小公鸡。”朱允熥自嘲道。

    周围的人都大笑。

    朱允炆回头看了他们一眼。

    是在笑我吧?

    赚了便宜了,这么开心的吗?

    你们做个人吧!

    朱允炆气的直哆嗦,身子发冷。

    黄子澄见时间充足,想起了开始没有讲完的面圣规矩,

    于是他拱手道:

    “各位贵人,下官继续讲一下注意的事项,……”

    朱允熥注意到,朱允炆并没有听讲,而是低头看那张纸。

    他推测,内容肯定和陛见有关,

    要么是考题,

    要么是押题。

    ~

    景阳宫。

    郑嬷嬷、钱嬷嬷陆续回来了。

    景阳宫大殿像遭了一场龙卷风,四处都是吕氏砸坏、乱扔的东西。

    吕氏已经知道了结果,

    本想晚上泼脏水的,现在泼不成了。

    大本堂那么皇子、官员看着呢。

    竟然被一个孩子捏着了把柄摆了一道!

    儿子素来机灵,怎么今天犯蠢,主动招灾呢?

    奴婢也没有一个管用的!

    现在的她犹如一座即将爆发的火山,浓烟滚滚。

    看到郑嬷嬷她们进来,火山爆发了,

    吕氏冲上前,对着郑嬷嬷就是劈头盖脸的一阵耳光:

    “废物!”

    “让你去,你就看着殿下乱写?”

    “没用的东西!”

    “为什么不拦着?”

    “为什么……”

    钱嬷嬷吓得跪在地上,瑟瑟发抖。

    吕氏打累了,才大喝:

    “郑氏,滚出去跪着!”

    郑嬷嬷不敢辩解,也不敢擦擦脸上的血,躬身去外面跪下。

    今天没有风,太阳和煦,晒在身上暖洋洋的。

    郑嬷嬷却从心里就感觉冷,

    风吹着脸上的伤,火辣辣的疼。

    她不知道太子妃还会怎么惩罚她,心里七上八下,

    膝盖很快就钻心般疼,却没有一个宫人送来垫子。

    郑嬷嬷心中暗骂,一群狗奴才!

    都是见风使舵的主。

    平日里都白疼她们了。

    吕氏坐下后,气的胸口起伏,大口喘息。

    招手叫来钱嬷嬷,问道:“炆儿如何?”

    “回禀娘娘,奴婢看殿下精神尚可,就是脸色有些苍白。”

    “他们出发了吗?”

    “回禀娘娘,奴婢来的时候,黄大人已经开始召集贵人了。”

    吕氏低声问道:

    “你没问问朱允熥,那张道歉书呢?”

    钱嬷嬷苦笑道:

    “奴婢去索要,他根本不理会。”

    吕氏摩挲着手炉,咬牙切齿道:

    “等他回来吧!”

    钱嬷嬷在一旁细声细语地安慰。

    吕氏心塞的难受,不禁掩面哀嚎:

    “太子殿下,快回来吧!炆儿被人欺负了!”

    ~

    黄子澄讲了盏茶时间,终于讲完了。

    该出发了。

    队伍开始启程,朱允炆顺手丢了一个纸团。

    没人在意,除了朱允熥。

    当他走到刚才朱允炆站的地方,向右手边看了看。

    路边有一片灌木,一个纸团就挂在树枝上。

    他抬头看看前面,黄子澄正和朱允炆说着什么,

    他瞅准落脚点,一步跨进灌木丛,伸手将纸团捡了起来,又迅速退回队伍。

    因为他在队尾,除了朱权、朱植,没人看到。

    两人都好奇他捡到了什么,凑了过来。

    三个人脑袋凑在一起,朱允熥打开了纸团。

    纸上是一个问题和答案。

    问题是:

    “京城灾民聚集,沿江搭建草棚,朝廷该如何应对?”

    之后是罗列的答案要点。

    字迹工整认真,一笔一画的,没有一处连笔,唯恐阅读的人不认识。

    朱允熥看了答案,暗自咂舌,归纳的太详尽了。

    三人对视一眼,眼睛都亮了,既惊讶,又兴奋。

    这显然是等会陛见的考题。

    三人如获至宝。

    “这是黄子澄的笔迹。”朱权辨认出来了。

    “黄贼!”三人异口同声地低骂了一声。

    黄子澄竟然泄题给朱允炆。

    没想到朱允炆看了之后,随手就扔了。

    朱植眉开眼笑:

    “炆侄儿就是贴心,唯恐咱们仨回答不好。”

    看看题目,朱允熥疑惑道:

    “他们是受了什么灾?”

    朱植惊讶道:

    “这个你都不知道?”

    “哦,哦,你失忆了!”

    “夏天,黄河泛滥,很多地方都遭了水灾。”

    “不少灾民来京城逃荒,至今没有回去。”

    朱权补充道,

    “主要来自淮安府和凤阳府。”

    朱允熥对地理还有些迷糊不清,便摆手笑道:

    “不管了,咱们先记住答案。”

    朱植、朱权连连点头,

    三个人一阵得意的窃笑。

    ~

    黄子澄在前面咳嗽一声,

    “各位同学,请注意队形。”

    三人抬起头,发现黄子澄频频地看过来,就是说他们仨呢。

    朱允熥低声道:

    “一个一个看。”

    三个人分散开,慢慢跟着队伍,

    朱允熥第一个看,他过目不忘,读了一遍就记住了,转手给了朱植,

    朱权惊讶道:

    “就看这一眼,你就记住了?”

    朱允熥笑道:

    “记个梗概,大概够用了。”

    朱植默诵下来,又给了朱权。

    朱权看的津津有味。

    他喜欢练兵、习武,民政是个弱点。

    这个答案就是及时雨。

    前面不远就是谨身殿了。

    队伍停了下来,朱权堪堪记住。

    大太监周云奇已经在殿门前等候。

    ~

    朱植刚要招手叫来朱松,把答案也分享给他,却被朱权按住了手,

    “来不及了!”

    眼看要进殿了,即便给了也没时间记,

    一旦暴漏,就是自找麻烦,牵连也太多。

    朱允熥也点头赞同,朱松胆子小,不经事,

    告诉他只会让他害怕,反而影响他临场发挥。

    自己没有瞒着他们两个,也是感谢刚才他们刚才仗义执言。

    朱植还在犹豫,

    “都一起玩的,这……”

    朱权已经将纸揉成团,放嘴里嚼了嚼,咽了。

    直接毁尸灭迹。

    朱允熥挑起大拇指,这样好!

    比起朱允炆随手一扔,可强太多了。

    朱植看的目瞪口呆,咽咽唾沫,

    “小权子,好吃吗?”

    朱权点点头,一本正经道:

    “好吃,比蜂蜜糕香多了。”

    周云奇在殿门外大声道:

    “宣大本堂师生进殿!”

    黄子澄率领众人,躬身领旨。

    开始进殿了。

    队伍鱼贯而入,缓缓走进大殿。

    朱允熥三个人都在期待,陛下会不会问自己这个问题?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